芦庙辣椒移栽,奏响乡村振兴“椒”响乐

发布时间:2025-05-07 13:51: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乡村四月,农事正忙。随着气温稳步回升,谯城区芦庙镇迎来了辣椒移栽的黄金时节。4月27日,芦庙镇“椒香苑”辣椒新品种示范种植基地内热闹非凡,一幅热火朝天的移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奏响了激昂的乡村振兴“椒”响曲。

踏入“椒香苑”,镇科技特派员张骞正穿梭在田间,认真地向众人讲解每个辣椒品种的种植株行距以及移栽的关键注意事项。党员志愿者、村干部与村民们紧密配合,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装箱运苗,有人专注于品种分类,栽苗覆土的动作娴熟流畅,浇水滴灌的环节也有条不紊。在众人的努力下,一株株嫩绿的辣椒苗迅速在垄膜上扎根,它们俏皮地探出“小脑袋”,为这片土地带来了蓬勃生机,垄膜上顿时呈现出一片点点新绿的喜人景象。

芦庙镇王楼村支部书记李伟亚介绍,2025年,芦庙辣椒新品种示范基地占地约 50余亩,种植着近 200个品种的辣椒。这里既有鲜食型的螺丝椒、线椒、灯笼椒,满足人们日常餐桌的需求;也有高辣加工型的泡椒、艳椒,为食品加工行业提供优质原料;食观两用型的圆珠椒、草莓椒更是独具特色,兼具观赏与食用价值。此外,还有优质多抗三系杂交簇生椒品种。每至辣椒的花果盛期,基地内椒香四溢,闻之令人心驰神往,观之让人陶醉其中,食之则香辣脆滑,回味无穷。该基地一直秉持“示范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的理念,精准筛选适合当地栽种的品种。其良好的展示效果,为芦庙辣椒新品种在本地及周边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了关键依据。在 2024年,该基地更是荣获安徽省首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优秀”等次,“椒香苑”百椒园在党建引领下声名远扬。

芦庙镇地处皖西北亳州市谯城区最北部,地理位置独特,素有“犬吠听两省,鸡鸣闻三县”的美誉,是豫皖两省、三县的交界之地。全镇面积69平方公里,拥有约 7万亩耕地,居住着 4.3万人口。这里位于黄淮大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涡河支流武家河宛如一条灵动的玉带,从镇北部蜿蜒绕过,全长约 9.8公里。它发源于河南省睢阳区,一路奔腾向东南,流经芦庙镇的雷庄、芦庙、杨庄、徐庙、焦楼等 5个行政村,流域面积达 1500亩。如今,在践行“两山”论的指引下,武家河成功蜕变,不仅摆脱了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排放的困扰,更成为了当地民众的“幸福河”,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灌溉保障,助力百姓走上致富之路。

20世纪80年代初,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武家河沿岸勤劳勇敢的民众(雷庄、芦庙、杨庄、徐庙、焦楼等 5村)率先开启了芦庙辣椒的种植之旅。他们遵循独特的种植模式:秋季农作物收获后,先让土地休耕一段时间,再进行深翻晒垡。这样经过严冬的风化,能够有效杀死植物病菌孢子和虫卵,降低病菌虫口基数,为辣椒的丰收奠定坚实基础。来年“雨水”前后(一般为阳历 2月 20日左右)开始催芽育苗,清明 7 - 10天后,撒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有机肥),并混加氮磷钾掺混肥(当时生产工艺有限),仔细耙平地面后起垄。“谷雨”前后(4月 20日左右,务必避开晚霜)进行移栽,每亩栽种 4000穴,每穴双株。当时种植的芦庙辣椒属于簇生品种,分枝性强(可达 7 - 8个),开花坐果率高,每簇可结果 10 - 20个,单果重 0.8 - 1克,亩产约 250 - 300公斤。尤为重要的是,当时土壤以农家肥为主,有机质含量高,灌溉用水取自水质优良的武家河(民众可直接作为生活饮用水),加之深耕细耙,造就了“芦庙辣椒”(干椒)独特的内在品质:颜色深红、皮厚籽多、可食率高、抗病性强、耐涝抗旱、辣椒油分含量高、香辣可口(口感绝佳)。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生产发展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变化,当地老百姓又陆续引种了鲜食辣椒。经过多年在芦庙地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地下水质良好)的栽培驯化,形成了芦庙辣椒(单生椒)的独特优势:株高约 55 - 60厘米,果长 20 - 25厘米,果宽约 2.5厘米,单果重 36克,鲜果呈绿色且顺直(成熟果为红色),商品性良好,口感香辣脆滑,富含营养(VC含量高),早熟高产(亩产 2500 - 3000公斤),同时具备抗病、耐寒耐旱热又耐涝的特性,适宜在露地以及早春秋后设施大棚进行丰产栽培。

进入 21世纪,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科技日新月异。随着“四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的广泛推广应用,芦庙辣椒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芦庙镇始终将发展辣椒特色产业作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2021年 5月,镇第八次党代会明确将芦庙辣椒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关键举措,决心打造芦庙辣椒产业集群,并精心制定了芦庙辣椒产业项目建设“三步走”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稳粮固本的方针,芦庙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特色”和“富民”两个核心,在确保种粮面积和产量“双不减”的前提下,重点推进麦套辣椒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全力实现“两强一增”战略目标。通过机械作业打畦,探索小拱棚编绳育苗技术培育壮苗,引进多功能麦套移栽机,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为丰产增收筑牢根基,朝着“粮食不减产、收入再翻番”的高效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稳步迈进。2023年 12月,芦庙辣椒产业发展模式成功入选安徽省第十六批“一村一品”示范镇,并于 2024年 2月被纳入第六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与此同时,为保障芦庙辣椒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芦庙镇积极引进安徽保银农业有限公司,投资 6000万元建立初加工厂,配备全自动色选、分级、剪把、烘干、打包生产线。此外,申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 2000余万元,建设皖北特色农产品 (辣椒)交易大市场。至此,芦庙镇实现了“种植有基地,管理有技术,交易有市场、加工有厂房”的全产业链服务,为谯城农业多元化发展贡献了芦庙智慧。

2021年和 2022年,芦庙镇规模化种植芦庙辣椒的面积分别达到 2.3万亩和 3.4万亩。此后三年(2023 - 2025年)乃至未来,芦庙镇致力于构建“稳面积提单产提质增效”的良好产业架构,将种植面积稳定在 3万亩左右。其中,2025年芦庙镇种植“麦套椒”面积达 2.2万亩,该模式增产增收成效显著,亩综合效益超过 8000元,真正实现了“辣椒不减产,多收一季麦,稳粮固本,效益翻番”的目标,2023年该模式还被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定为麦套主推技术。

近年来,芦庙镇以“两强一增”为主线,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效益。通过因地制宜发展芦庙辣椒特色产业,以“四新”成果转化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提质增效、带动辐射功能增强,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未来,芦庙镇将继续脚踏实地,深耕实践,推动产业发展在各个环节取得突破,全力为“世界辣椒看谯城,谯城辣椒看芦庙”的目标贡献力量。

小辣椒,大产业。目前,芦庙镇正依托地域特色,积极申报“红韵芦庙”集体商标,精心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同时,主动与亳州学院、安徽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全面推进芦庙辣椒新品种培育工作,深入挖掘和培育“芦庙辣椒”地理标志产品。通过制定规范、加强宣传以及提供技术支持等一系列举措,有效保护和利用了地方特色产品资源。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丰收,为乡村振兴描绘出更加广阔的发展“钱”景。(作者:亳州市谯城区芦庙镇 张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