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研究团队:聚焦多肽药物源头创新和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5-05-08 09:44: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近年来,随着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多肽药物因其高效性、低毒性和靶向性等优势,逐渐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我国在原创药物靶点发现及新药研发领域长期面临“卡脖子”问题,制约了自主创新药物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国药科大学徐寒梅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始终秉持“聚焦多肽,专注创新”的发展理念,严格围绕“四个面向”的总体要求,在国家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产学研合作等资助下,深耕创新多肽药物研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坚持源头创新,建立多肽数据库

徐寒梅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多肽药物研发、非编码RNA调控疾病的功能和机制、全新微肽的发现等领域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截至目前,团队已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56项,获授权95项。其中,2个多肽新药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其中一个即将进入二期临床研究,标志着在创新多肽药物研发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团队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包括202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人物奖,2019年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中国发明创业成果奖一等奖、江苏医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及中国药科大学“十三五”科技突出贡献奖等。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团队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和脚踏实地的科研态度。

为了便于多肽科学家们数据的发掘和使用,徐寒梅教授、郑珩博士着手建立抗菌肽数据库和其它多肽数据库。其中抗菌肽数据库目前访问量超过30万人次,获得了6项软件著作权。这一数据库的建立,为国内外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参考。

团队还建立了千万级以上的人类sORF数据库,从中挖掘可编码潜力的微肽进行验证,为创新多肽药物靶点发现、分子发现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中国药科大学团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的办学特色。

作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承担者,徐寒梅教授团队与多家大型药企开展深度合作,为企业输送技术及创新多肽药物品种,助力企业的创新多肽药物开发。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不仅加速了多肽药物的研发进程,还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形成了良性循环,积累了“以研促产、以产带研”的可借鉴的教学科研经验。

注重人才培养,夯实科研基础

中国药科大学一直注重药学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在这种氛围影响下,徐寒梅教授带领团队一对一培养了400余名本硕博人才。她和团队始终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辅导的拔尖人才曾三次获得国际遗传工程大赛金奖,其中2次获得单项提名奖,展现了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尊重支持学生自由探索、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全新微肽及靶点发现方面,团队建立了高通量微肽发现技术,为创新微肽发现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她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甚至在有时研究经费不足时用自己的工资垫付科研经费、度过困难期,带领团队申请了150多项专利,为我国创新多肽药物发展争取了更多的话语权。此外,她还主编了3部教材及著作,为业内同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体现科研价值

徐寒梅教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她创立了生物科技公司自2015年起连续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拥有南京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公司为大药企提供多肽药物设计、候选药物及靶向肽定制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多肽药物开发。

此外,针对我国高端自主品牌化妆品匮乏的现状,徐寒梅教授带领团队目前已推出7款多肽化妆品,为符合中国人皮肤特点的安全的多肽护肤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中国药科大学徐寒梅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和产业化实践,为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团队未来还将不断努力,为提升我国在多肽药物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贡献更多的力量。(高欣/供稿单位: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