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汝城县中医医院成功实施县域首例CT引导下经皮十二指肠造瘘术
发布时间:2025-05-08 13:58: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30分钟“穿针引线”,5mm创口打通营养之路
5月4日,湖南省汝城县中医医院放射诊断科CT室里,50岁的何先生躺在检查床上,CT设备发出规律的嗡鸣。介入医学科学科掌门人唐汝军手持穿刺针,目光在屏幕上的三维重建图像与患者背部皮肤之间反复校准——这里距残胃仅有3cm安全穿刺路径,而患者因食管癌术后胃大部切除,残胃已移位至十二指肠后方,且食道肿瘤复发传统胃镜根本无法抵达。
手术中
“注气300ml,胃肠道扩张度达标。”在CT引导下,缓慢经鼻胃管注入空气后原本蜷缩的残胃及十二指肠像气球般缓缓展开。唐汝军屏住呼吸,沿预设的安全穿刺路径进针,当监视器显示针尖准确刺入十二指肠时,手术间里响起压抑的掌声:“瘘管置入成功!造影剂流动完全正常!”这场耗时仅30分钟的“毫米级手术”,最终只在患者腹部留下一个5mm的造瘘创口。
从“每天挂12小时吊瓶”到“终于能尝米汤滋味”
谁能想到,10天前的何先生还困在“进食即呛咳”的绝境中。自2024年底食管癌术后复发,他的体重从65公斤暴跌至50公斤,喉咙像被堵住的水管,连口水都难以下咽。
“每天靠静脉输营养液,手背全是针眼,夜里躺着都觉得心慌。”回忆起入院时的场景,何先生的老伴红了眼眶,“他说不想再治了,怕拖累子女,是唐主任带着好几个科室的专家来病房,拿着CT片子一点点解释治疗方案。”
这场由介入医学科牵头的MDT会诊持续了1个多小时。内三科主任指着胃镜报告:“狭窄段位于食管中下段,距离会厌部不到5cm,传统胃镜根本过不去。”外一科主任接过话茬:“开腹造瘘创伤太大,患者目前的身体状况怕是承受不住全麻。”最终,唐汝军提出的CT引导十二指肠造瘘术微创方案被采纳:“我们可以先用DSA引导下置入鼻胃管,再在CT引导下鼻胃管充气后穿刺,就像在迷雾里开导航,每一步都看得见。”
三大“硬核”优势改写县域诊疗格局
不同于传统外科造瘘的“大动干戈”,这场微创手术展现出基层医疗技术升级的鲜明特征:“看得见”的精准,通过CT三维重建,医生能清晰分辨残胃与肠道、肝脏、脾脏的位置关系,避开所有大血管,控制穿刺误差;“扛得住”的安全,全程在局麻下进行,50岁的患者术中全程清醒,还能跟医生交流:“就像被蚊子叮了一下,没想象中可怕。”;“接得上”的营养,术后6小时,护士便通过造瘘管注入20ml温米汤,何先生第一次尝到“饱饭”的滋味。
术后
更让当地百姓振奋的是,这项技术彻底终结了“吞咽障碍患者必转上级医院”的历史。唐汝军翻出去年的转诊记录:“一位教了30年书的老教师,脑梗后无法吞咽,当时我们只能联系市里的医院,老人在路上折腾得够呛。现在好了,CT室就是我们的‘导航站’,老百姓在家门口医院就能做。”
从“单打独斗”到“学科矩阵”,基层医疗有了“技术底气”
走进汝城县中医医院介入医学科,墙上的“标准化诊疗流程图”格外醒目:从术前CTA血管成像评估,到术中多模态影像融合引导,再到术后每天多科联合查房,每个环节都标注着具体责任人和操作规范。
“我们已启动肿瘤冷冻消融等技术攻关。”唐汝军介绍,“以后,肿瘤患者也能在我们这接受微创消融等治疗,不用再挤省市医院。”这种变化源于医院对多学科协作的深度实践。放射诊断科主任透露,为了这次手术,他们专门调试了CT的“高分辨率重建算法”,让残胃壁的显示精度达到0.5mm;内三科医师则提前3天调整患者的抗生素方案,确保肺部感染控制在最佳状态。
“就像拼拼图,每个科室都得把自己那一块磨得精准,整个技术才能落地。”如今,何先生的病房成了临时“科普课堂”,同病区的患者常来观摩造瘘管护理。当看到护士用20ml注射器轻松注入营养液,一位食管癌患者家属感叹:“以前总觉得县里的医院治不了大病,现在才知道,CT机、DSA这些‘大家伙’,在我们医师手里也能变成救人的‘细针细线’。”
对话唐汝军:让“省市级技术”扎根泥土
“有人问我,基层医院搞这么高精尖的技术,会不会‘吃力不讨好’?”唐汝军晃了晃手中的CT胶片,“你看这张片子,患者胃壁上的血管比头发丝还细,以前我们可能直接说‘治不了’,现在借助CT的‘眼睛’,就能找到那条安全的缝。”他坦言,为了掌握这项技术,团队曾带着病例去上级三甲医院进修1年,回来后在模拟人身上练了数百次穿刺。
“最开心的不是手术成功,而是看到护士站贴出‘停止静脉营养’的医嘱。”唐汝军指着走廊里的“健康湖南”宣传画。
何先生的体重已回升不少,床头的果篮里,子女新送来的香蕉散发着清香——这是他两个月来第一次能“闻到食物的味道”。而在CT室,下一台CT引导下肺结节穿刺活检术正在准备,屏幕上的光点依旧精准跳动,为下一位患者指引着生命的方向。(供稿:朱孝勇、李青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