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的精神坐标:解码新时代铁路人的坚守密码

发布时间:2025-05-14 14:08: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太行山脉的褶皱里,太焦铁路如一条钢铁动脉蜿蜒伸展。当万吨煤列穿云破雾,当信号灯光穿透隧道,一群铁路人用青春与汗水,在崇山峻岭间书写着中国铁路的精神史诗。他们的故事里,藏着交通强国征程中最动人的注脚。

以匠心为墨,勾勒安全底色。孔庄车站的信号工区里,“精准导航精检细修”八个大字格外醒目。在这个7架复示信号机与4处隧道交织的“咽喉要道”,信号工人们每天都在与时间和精度赛跑。隧道内的设备维护如同在永夜中绣花——携带照明设备检修道岔,为应对磨损主动缩短维修周期,300多斤的转辙机靠人力肩扛400米……这些数字背后,是"宁可延长工时,也要守住分秒"的匠心坚守。彭建平师傅沾满煤灰的工装、牛建华工长染霜的青丝,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安全不是偶然,而是千万次精检细修的必然。

以传承为笔,书写精神海拔。从三代人接力坚守六十余载的孔庄车站,到"挂职工长"杜政峰的成长轨迹,铁路精神始终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当老工长们把“站在曲线外侧作业”“车梯抬运要直腰”等经验手把手传授给年轻人,当90后技术骨干在调度中心用数字化手段优化运输组织,传统与现代在太焦线上完成了最美的握手。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经验复制,而是将“扎根深山的韧性”“服务大局的担当”融入新时代铁路人的血脉。正如杜政峰所说:“师傅们把我夸成花,但我更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山。”

以奋斗为纸,绘就发展新篇。小宋车站的调度大屏上,煤炭专列的编组数据实时跳动。这个年发运量突破千万吨的货运枢纽,用“公转铁”的绿色模式打通了晋煤外运的“黄金通道”,更以“煤炭+物流”产业链激活了沿线经济。从人力肩扛到智能调度,从单一运输到产业联动,太焦铁路的变迁史,正是中国铁路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缩影。在这里,奋斗不仅是岗位上的坚守,更是用科技赋能发展、以创新驱动变革的时代答卷。

太行巍巍,见证着钢铁巨龙的时代跨越;铁轨铮铮,奏响着奋斗者的铿锵足音。当孔庄信号工区的翠竹在春风中摇曳,当高平接触网工区的老师傅们把经验倾囊相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煤运通道的繁忙景象,更是一个国家在现代化征程中凝聚的精神力量。这些在深山里扎根的铁路人,用青春作燃料,以责任为轮轴,让“奋斗成就梦想”的信念,如同太行山顶的信号灯,永远照亮前行的道路。他们是太焦线上的精神坐标,更是新时代中国铁路最亮丽的精神名片。(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