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村龙舟是胜会,不只是盛会
发布时间:2025-05-19 14:44:0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作为杭州市西湖区蒋村端午的必备项目,蒋村“龙舟胜会”声名远扬。
随着端午临近,蒋村辖区内的不少河道已经有着龙舟队开始训练,谈到蒋村“龙舟胜会”,不少人会有将“胜会”联想为“盛会”。
不过回溯蒋村龙舟的起源,到“龙舟胜会”的得名,再到当今的发展。蒋村“龙舟胜会”始终是“胜会”,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场热闹的“盛会”。
一
胜会何来?
蒋村地区自古河港纵横,水网密布,每至入夏,都会遭受洪水侵袭,当地村民为祈求风调雨顺,自发形成了“请龙王、供龙王、谢龙王”的祭祀传统,结合蒋村西溪的地形地貌,逐渐演变成特色鲜明的端午划龙舟习俗。
加之蒋村西溪一带生态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宜业宜居;同时陆路交通不便,不易受外界侵扰,因此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理想的隐居地。如清初孙之騄(孙晴川),家有藏书数万卷,撰《南漳子》两卷,总揽蒋村西溪周边地貌名胜。又如明代文学家施耐庵于此处写出名留千古的名著《水浒传》。
得益于蒋村西溪所独有的天时、地利、人和,划龙舟习俗及文化代代相传,从古至今,从未间断。
明清以来,蒋村龙舟逐渐形成独特仪式体系:从农历四月廿四的“祭龙舟”到五月十三的“小端午”,长达二十日的周期中,“胜漾”环节尤为关键——龙舟需绕深潭口洋划行,并以180度旋转(“载泥坝”)收尾,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以表演性、祈福性为核心的仪式,奠定了“胜会”的独特基因。
乾隆皇帝的御赐之名,成为这一习俗的转折点。传说乾隆南巡时目睹蒋村龙舟竞渡的盛况,惊叹其“不是庙会却胜似庙会”,遂题名“龙舟胜会”。此处的“胜”不仅指“胜过”寻常集会,更蕴含“祈福得胜”的深意,赋予活动以神圣性。自此,“胜会”之名沿用至今,成为区别于普通“盛会”的文化标识。
二
“胜会”与“盛会”虽一字之差,却折射出文化意涵的深层差异。“盛”指向规模与热闹,而“胜”则承载着三重文化密码。
竞技之外的精神“优胜”
蒋村龙舟不单纯以速度论英雄,看蒋村龙舟,一看船体装饰齐全,二看划手力强桨齐,三看浪高船稳,四看踩艄者气长力强,五看船行速快,六听音乐无杂,其价值在于技艺传承而非竞速胜负。这种对“技艺之胜”的推崇,将民俗升华为艺术。
祈福禳灾的寄托“得胜”
传统仪式中,“吃五黄”“挂艾叶”等习俗与龙舟活动交织,形成完整的祈福体系。村民通过“请龙王、供龙王、谢龙王”的一系列仪式,将丰收愿景与社区安危寄托于龙舟文化,使“胜会”成为集体心理的安顿之所。
社群凝聚的“人和之胜”
从龙船头的轮值制度到全村共食“龙船酒”,胜会强化了社区纽带。即便现代居民分散各地,端午日的集结仍被视为“比年夜饭更重要的团圆”。这种以龙舟为载体的身份认同,超越了一般“盛会”的娱乐属性,因此,蒋村龙舟是胜会,不只是盛会。
三
蒋村“龙舟胜会”在现代,其“胜会”本质始终未变——它不仅是盛大热闹的民俗表演,更是蒋村人民对和谐共生、团结奋进的文化隐喻。延续至今的蒋村“龙舟胜会”并未固守传统,而是通过创新探索,实现文化再生产,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2005年,蒋村龙舟协会在本地老百姓的期待下“千呼万唤始出来”,开展龙舟运动和交流活动、培养龙舟运动骨干、提高龙舟技艺,并开发了一系列龙舟相关旅游纪念品,促进龙舟文化传播。2011年,蒋村“龙舟胜会”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的蒋村“龙舟胜会”已突破单一竞渡模式,融入非遗市集、汉服体验等元素。西湖区“城市水上会客厅”及“十二月市”龙舟雅集活动串联西溪湿地与浙江大学水域,将龙舟与旅游、运动结合,打造“水陆联动”的“胜会”场景。2024年蒋村“龙舟胜会”被时任外交部发言人账号转发,推动蒋村龙舟划向世界。
如今,蒋村街道以全域未来社区建设为契机在十字港等龙舟训练、竞渡河道建设亲水廊道和观景平台,为游客、居民近距离体验“胜会”激情创造便利条件;串联少儿龙舟文化研究院,建设龙舟馆,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年轻群体,为“胜会”的延续注入新鲜血液。
蒋村“龙舟胜会”之名,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文化的自觉。它提醒我们:民俗的存续不仅需要热闹的“盛”,更需坚守内核的“胜”。今日之蒋村,正以开放姿态将龙舟划向世界,但其根脉始终深植于西溪的泥土与水流之中。当游客惊叹于“满天装”的华丽与龙舟竞渡的激情时,或许更应驻足聆听那穿越千年的鼓点——那里有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的执着,以及对“和而不同”的文明智慧的永恒诠释。(张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