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三全育人”:桂林学院探索课程思政青年成长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5-05-19 16:05:2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一、引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问题。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然而,当前高校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体化全员育人队伍衔接不畅、全过程育人缺乏连贯性、全方位育人尚未形成有机联动等,这些问题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效应不显著,思政工作供给与学生成长需求匹配不精准,难以将思政理念融入受教育者的各个阶段。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厘清逻辑思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治理、理念、渠道、供需”四个维度,以治理贯通为根基,以理念贯通、渠道贯通、供需贯通为支撑,创新实践路径,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政理念深度融合,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构想

(一)治理贯通: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党建引领“一院一品”特色工程‌

尝试推行“党建+学科”双带头人制度,党委书记牵头实施“红烛育人工程”,将思政工作纳入二级学院KPI考核(占比25%)。2023年打造的“桂学文化传承”“漓江生态保护”等7个特色党建项目,覆盖全校83%的专业,获广西高校党建创新案例一等奖。

建立跨界协同责任机制‌

针对教职工育人参与度不足问题,学校出台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细则》,明确教师年均16学时思政培训要求,并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职称评审指标(权重提升至35%)。数据显示,2023年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学案例开发量同比增长210%,管理岗教职工参与学业指导率从37%提升至69%。

“学长领航计划”激活内生动力‌

创新“三级榜样引领”模式,选拔“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独秀青年标兵”等278名学生骨干,开展“1+5”结对帮扶(1名榜样带动5名新生)。2023级新生调研显示,91%的学生认为朋辈导师“显著提升了自我成长动力”。

(二)理念贯通: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可以尝试确立“价值引领、专业筑基、实践赋能”的融合战略,首先,要明确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与实施路径。如审计学专业,应聚焦“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价值观;会计专业应聚焦诚信为本、法治为纲、专业为基、责任为魂的价值观。形成“一专业一特色”的思政融合方案;其次,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调研等活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三)供需贯通:实施全过程“精准思政”育人行动

为精准匹配思政工作供给与学生成长需求,因材施教至关重要。一方面,桂林学院可以依托校园大数据平台,整合学生课堂表现、生活轨迹、心理测评等多维数据,建立动态“学生成长需求数据库”,精准把握学生需求,实现精准施教。目前一些“双一流”高校借助数智技术已建立相应平台,可达到97.3%的学生覆盖率,未建立高校也应跟上脚步。另一方面,针对方法供给与学生成长特点不匹配的问题,应推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同发力。新时代大学生,尤其是“00后”,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传统说教方式易引发反感。因此,教学中应融合“传授型”显性教育与“文化浸润型”隐性教育,提升教育实效。通过精准供给体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比例增长了2.1倍。

(四)渠道贯通:打通全方位育人渠道

1、建立课内课外的全方位服务育人机制

桂林学院思政工作贯穿人才培养体系,课内(第一课堂)和课外(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是关键。第一课堂侧重知识的传授,但弱化了实践认知,因此需要第二课堂与之形成补充效应,通过第二课堂如乡村振兴调研、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传承活动等具体实践强化学生的主体认知和亲身经历,通过"浸润式"教育模式,将价值塑造融入实践全过程,在参与第二课堂实践的学生群体中,89.6%表现出显著增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2、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全方位服务育人机制

桂林学院思政工作需要坚持校内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统一,校内思政课堂通过专业知识与思政意识进行融合,为学生提供价值引领和价值塑造服务,在拓展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升华其理论修养和价值观。以社会大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价值应用服务,使学生在辨析和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明晰的、正确的价值观判断。

建立线上线下的全方位育人机制

在互联网和知识共享时代,我国慕课数量达7.19万门,注册用户4.9亿人次,"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日均访问量超3000万,在此背景下,高校亟须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育人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政工作的优势,尤其在意识形态碰撞、社会多元思想交融的背景下,更要凸显思政育人的作用,将网络空间打造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阵地,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同频共振。

(数据来源:桂林学院2023年教学质量报告、广西教育厅公示信息、中国教育在线公开数据)

(作者:郑丽英、桂林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