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研讨暨密云区第一届教联体建设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5-23 10:46:3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5月15日国际家庭日当天,“2025年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研讨暨密云区第一届教联体建设论坛”在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知书楼盛大举行。来自北京市成人教育学会、多区教育委员会和社区学院(成教中心)、相关高校、密云区妇联、镇街妇联等多领域的200余位领导、干部、教师及家长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智慧赋能・共育未来: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新实践”主题,共探新时代协同育人新路径。

本次论坛由北京市成人教育学会、北京市密云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密云区妇女联合会联合主办,北京市成人教育学会家长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密云区社区教育中心(北京市密云区成人教育学会)、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共同承办,并得到了北京市各区教育委员会成人(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北京市各区成教(社教)中心,以及北京市密云区教育新闻宣传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论坛由北京市密云区社区教育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王万霞主持。

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市成人教育学会秘书长李春英,密云区教育委员会主任杨福军,密云区妇女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韩月红分别致辞,从国家教育战略高度深刻阐释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领导们强调家庭教育作为“国事”的法定定位,指出密云区作为第三批区域终身学习发展共同体实验点,正以“教联体”建设为抓手,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居、学校家庭等多部门资源整合,着力构建覆盖全域的学习型城市教育生态,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全周期支持网络服务体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谢春风在《不断强化育人的主体间性——有效构建家校社教联体的思考》主题演讲中,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及“主体间性”育人理念,提出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主责—社会协同”的四维联动机制,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双轮驱动,破解传统协同育人中职责不清、资源分散等问题,为新时代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搭建“教育和合”的心桥。

在经验分享环节,来自房山区、顺义区及密云区的代表分享了各自在协同育人领域的特色实践与创新成果。房山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胡秀迎、顺义区社区教育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指导办公室主任田杰、密云区社区教育中心主任王万霞分别以《协同育人、筑梦未来》《五个一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深耕社区教育职能、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为题进行经验分享,体现了“机制建设-资源整合-科技赋能”的全链条协同育人模式,为破解家校社“松散合作”困境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从政策落地走向生态化发展。

密云区社区教育中心王万霞主任发布的2025年密云区家庭教育需求调研显示,家长教育理念已从应试导向转向素质培养,但存在科技赋能不足、代际教育差异及家长自我提升投入不足等问题,孩子学习动力激发、心理健康指导等专业支持缺口显著。在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校长管玉璟主持,围绕“教育强国时代,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与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开展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创新对话圆桌论坛环节,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谢春风,密云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吴明奎,大兴区社区教育学院院长、北京小学大兴分校校长卜朝辉,北京市骨干班主任、怀柔第六小学教师王淑娥,首都最美家庭、家长代表方军五位嘉宾聚焦教育强国建设与“双减”背景下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从行政统筹、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区协同、专业支持五个维度展开深度研讨,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凝聚智慧力量。

论坛总结指出,未来密云区将以“教联体”建设为重要抓手,践行“早介入、大联合、数字化、本土化”实践方向,通过政策落地、资源整合、能力提升、矛盾破解,培养身心健康、适应未来的强国建设者。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密云区在家校社协同育人领域迈出了坚实且富有创新性的一步。密云区将继续以政策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以实践为导向,不断探索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为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密云样本”,共同描绘教育强国建设的美好蓝图。(供稿人:许宏、王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