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5-26 09:19:1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为深入贯彻“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赋能文化领域的背景下,5月24日,由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北京博物馆学会、北京联合大学联合主办的2025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举行。作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指导下的年度学术盛会,本届研讨会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博物馆发展与教育”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文博界、高校、科技企业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共商行业发展新方向。
开幕式:多维视角共启智慧研讨
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副理事长鲍泓主持。首都博物馆副馆长吴明在致辞中强调,博物馆需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构建“文物保护—知识传播—公众参与”的生态闭环;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李雪华作为主办方代表表示,将依托高校学科优势,推动“AI+博物馆”跨领域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
主旨报告:前沿理论引领行业变革
北京联合大学校长雷兴山以《膴膴周原》为题,在主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考古遗址数字化保护与博物馆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提出“技术还原历史、数据讲述文明”的创新理念。
随后,在大会的专家报告环节中,各位专家围绕“AI赋能博物馆”展开深度探讨: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祁庆国提出“业务数字化、数字业务化”双轮驱动模式,深度解析人工智能在文物管理、展览策划中的底层技术逻辑;北京邮电大学赵海英教授以万寿寺数字化项目为样本,展示多模态技术如何通过解构文化基因、激活静态文物,实现历史场景的沉浸式重构;故宫博物院庄颖分享“中国古代可移动文物知识图谱”建设经验,揭示大数据在文物知识体系化组织中的突破性应用;首都博物馆孙芮英结合智慧导览系统实践,提出“精准服务+情感连接”的AI导览设计理念,推动博物馆服务从标准化向个性化升级。
实践探索:多元案例展现创新生态
下午的专家报告环节聚焦技术落地场景。中国电信博物馆馆长孔繁杰以“5G+AI”在通信文物展示中的应用为例,探讨博物馆叙事方式的革命性转变;中国民族博物馆岳小莉通过民族建筑数字化项目,展现科技如何助力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北京联合大学张雯教授以“元宇宙策展”实践,提出“虚实融合”的展览新范式。南京大学陈静、北京师范大学陈清华等学者则从数字遗产保护、系统科学理论等维度,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论支持。
圆桌对话:共议数智时代使命担当
在圆桌会议中,6位专家围绕“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思辨。共识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重构博物馆教育、传播、研究体系的核心驱动力,需在技术创新中坚守文化内核,在数据利用中强化伦理规范,构建“科技有温度、文化有深度”的博物馆发展新格局。
作为已连续举办十届的品牌活动,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始终以“学术性、前瞻性、实践性”为导向,累计凝聚超千人次专家智慧,推动百余项技术成果转化。本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5・18世界博物馆日”献上学术盛宴,更以“AI +博物馆”为切口,勾勒出数字中国建设中文博事业的创新蓝图。未来,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将持续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助力博物馆从“文物展示空间”向“智慧文化枢纽”转型升级,让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好惠及社会。(魏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