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车即入院”!5G急救系统打通生命通道

发布时间:2025-06-05 15:11: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近日,湖南省新邵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接诊了一位特殊的复查患者——谢女士。谁能想到,两个月前她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心脏停搏长达60分钟后,竟在医护团队的全力抢救下重获新生,并成功植入该院首例兼容全身核磁共振的双腔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这一病例的成功,标志着该院在恶性心律失常治疗领域达先进水平。

此时,距离医学界定的"4-6分钟黄金抢救时间"已过去10分钟,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有条不紊地开展抢救工作。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精准地实施每一项急救措施。尽管过程艰难,在场的医护人员却没有丝毫懈怠。常规抢救持续40分钟后,心电监护仪仍显示直线,医护人员难掩惋惜,家属更是陷入绝望。终于,在持续抢救的第60分钟,奇迹发生了!谢女士恢复了自主心律。

时间回溯到3月24日清晨7点50分,谢女士突发晕厥,3分钟后心跳骤停!新邵县人民医院120急救团队迅速响应,5G系统将患者实时生命体征(如血压、血氧、心律等)同步传输至医院急诊急救指挥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多学科急救响应。120急救中心主任张力争迅速组织急诊科团队做好相应抢救准备,急救单元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现场急救并转运至急诊科。

随后,谢女士被送入ICU进行进一步治疗。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刘卫平全程参与抢救及转运工作。为明确患者病情,他冒着射线暴露的风险,陪同患者进行CT检查,为后续救治提供了重要依据,与团队共同为挽救患者生命全力以赴!

ICU作为医院的重症监护核心区域,拥有顶尖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护团队。正是ICU团队的悉心照料和精湛医术,为谢女士的后续康复奠定了坚实基础,帮助她一步步摆脱生命危险,逐渐走向康复。

4月5日,度过危险期的谢女士转入心血管内科。经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其射血分数仅35%(正常≥50%),且频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具备极高的猝死风险。该院心血管介入团队联合多学科专家会诊后,制定了"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精准治疗方案。

4月12日,介入科手术室里,周永主任带领团队仅用50分钟便完成了双腔ICD植入术。这款国际领先的医疗设备犹如一位"24小时心电保镖",能实时监测心脏节律,一旦检测到室颤、室速等致命性心律失常,可在10毫秒内自动放电除颤,同时兼容全身核磁共振检查,彻底解决了传统起搏器的检查禁忌问题。手术全程患者意识清醒,甚至能与医护人员轻松交谈:"知道有这个'小卫士'在,心里踏实多了!"谢女士术后笑着说。

术后1周,谢女士心脏射血分数恢复至55%,胸闷、晕厥等症状完全消失;术后3周,她已能在家属陪同下散步、做轻家务;复查当日,她身着亮色上衣,步伐稳健地走进诊室:"现在每天能散散步,周末还能和朋友聚聚会,简直像重新活了一次!"

更令人欣喜的是,曾被担忧的"长期后遗症"并未出现。以前那些再平凡不过的日常,在经历过心脏停搏的她眼中,都是弥足珍贵的礼物。"感谢周主任和所有医护人员,是你们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说到动情处,她的眼眶微微湿润。

此次抢救的成功,不仅得益于该院急诊科及多学科团队的不放弃精神,更依托于我院成熟的胸痛中心急救体系:

•120急救中心—急诊科—介入科—ICU全流程绿色通道,确保从发病到手术的"黄金时间"最大化利用;

• ICD/CRT-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等高端植入技术常规开展,填补区域复杂心律失常治疗空白。

健康提醒:这些信号需警惕!

据周永主任介绍,谢女士的成功救治存在多重幸运因素,但也提醒公众:频繁心悸、晕厥、活动后气短等症状可能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前兆,尤其是有冠心病、心肌病家族史者,建议定期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一旦发生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120,为抢救争取关键时间。

生命的奇迹,始于不放弃的坚守,成于硬实力的支撑。新邵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团队始终以敬畏之心守护每一次心跳,用精准医疗续写更多生命的新篇章。(供稿单位:新邵县人民医院 朱丽丽、陈慕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