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患者的“新米之约” 广汉市人民医院收获一封跨越生死的感谢信

发布时间:2025-06-05 15:11: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5月25日,在广汉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一封特殊的感谢信温暖了整个科室。这封信由76岁的肝硬化失代偿期肝脏恶性肿瘤患者陈老先生(化名)用颤巍巍的双手经六七次的反复书写而成,向医护团队诉说着跨越六年的医患深情。

六年坚守:从门诊到病房的信任之路

自六年前起,陈老先生(化名)便成为广汉市人民医院的“老朋友”。起初在消化科门诊就诊时,他便因医护人员的专业与耐心建立了信任。当病情进展至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治疗,即便经历肝硬化腹水、反复感染发烧,甚至肝癌确诊,他依然坚定选择这里:“每次生病,直接来科室找彭老师他们。”家属回忆,老人常说“这里让我安心”。从门诊到住院,从基础疾病管理到癌症诊疗,医护团队始终以“办入院绿色通道”般的默契守护着他。儿女看在眼里,更将这份信任深植于心——“全家都认准了这里的医生。”

生死承诺:一句“你可以”点亮生命希望

去年,陈老先生病情加重,常念叨“可能熬不过夏天,吃不上新米啦”。面对老人眼中的忐忑,广汉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彭主任坚定回应:“您可以的。”这句承诺背后,是精准的诊疗方案:控制腹水、对抗感染、肝癌姑息治疗……更是每日查房时的细心叮嘱。

“他真的撑到了新米丰收的季节。”彭医生感慨,老人的坚强令人动容:“每次查房,他总说‘你们没放弃,我就不能认输’。”这份医患间的双向奔赴,让生命的奇迹在病房里悄然生长。

纸短情长:七旬老人的“百字感恩”

今年,陈老先生执意要写感谢信。贫血导致的乏力让他站立不稳,却坚持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六七页纸,他写废了好几张,总说‘没表达清楚心意’。”最终呈现在医护面前的文字里,没有华丽辞藻,只有“海底捞针把我病治好”的质朴比喻,和“祝愿你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的真诚期许。“对我们来说,这比任何锦旗都珍贵。”感染性疾病科医护人员感叹,老人颤抖的笔迹里,藏着最沉甸甸的认可:“他写的不是字,是把命交给我们的信任。”

医者初心:让每一份感谢都源自真心

医患之间最好的关系,莫过于“你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正如信中所言,医护团队用“海底捞针”般的耐心深耕诊疗细节,而患者用“活着吃新米”的信念回应这份坚守。在广汉市人民医院,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从门诊到病房,从诊疗方案到护理照护,医护人员用专业与温度,让每一份“感恩”,每一句“谢谢”都成为医患携手战胜病魔的印记。正如陈先生在信末所写:“千言万语道不尽。”这封跨越生死的感谢信,既是生命韧性的见证,更是医患共情的温暖注脚。这或许就是医者初心最好的答案。(广汉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