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碧水画中游——一位老城建人看南湖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5-06-10 10:17:2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晨雾还未散尽,三眼桥的青石栏杆上凝着细密的水珠。我用掌心抹过冰凉的石纹,那些被岁月磨得圆润的凹痕,突然在指腹下变得鲜活——四十年前我刚到城建局工作时,曾跟着老师傅修补过这段栏杆,当时他说“这桥有灵气,能接住千年的月光。”如今想来,倒像是一句预言。此刻倚着桥栏望去,南湖在薄雾中舒展成一幅水墨长卷,南岸的龙山宛如一条苍劲巨龙横卧,其绵延的山脊化作龙身,九座翠色小岛错落分布在龙首前方,恰似被追赶的九只神龟,这“一龙赶九龟”的奇景,比任何丹青妙笔都更生动。相传,大禹治水时,九条神龟驮着息壤护佑巴陵百姓,触犯天条后化作岛屿,而龙山则是守护它们的神龙化身,这样的传说为眼前的景致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老周!又来寻旧梦嘞?”粗粝的声音惊飞了芦苇丛中的白鹭。老张头踩着露水走来,手里的竹烟杆还冒着袅袅青烟。他在石凳上坐下,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你看这雾散得蹊跷,往年这个时候,南湖还裹在白纱里呢。”我望着渐渐清晰的湖面,波光里晃动着千年古桥的倒影,宛如画中被风吹皱的线条:“怕是知道旅游发展大会要来了,连湖水都急着梳妆,好给游客们当现成的画布。”老张头闻言大笑,烟杆敲得石凳咚咚响:“可不是!前晌政府的小年轻还来问我,方尚书修桥那会儿,这湖里是不是真有夜明珠照路?我跟他说,那哪是夜明珠,分明是老百姓心里的光,把这湖都照成了会发光的画!”说到这,老张头眯起眼,仿佛回到了过去,“你还记得不?咱们小时候听老人讲,方尚书修桥时,周边的石匠、铁匠自发带着工具来帮忙,就连附近山上的樵夫,都义务给工地送柴火,那场面,才叫热火朝天!”
沿着湖岸走,脚底的花岗岩石板浸透了岁月的湿润。经过螺蛳山时,方钝尚书墓前的石兽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记得儿子十岁那年,我带他来这儿,指着残碑上斑驳的字迹讲:“方大人当年为修三眼桥,把自家田产都典当了,百姓们夜里打着火把来帮工,火光映得湖水像淌着金箔,那场面,就像千万支画笔同时在湖面上作画。”那时儿子眼里闪着光,说长大了也要做能照亮别人的人。如今他在省城搞生态研究,总念叨着要给南湖的水质监测做套智能系统,要让这湖永远保持如画的纯净。其实方尚书不仅修桥,还在任上推行水利改革,疏浚南湖周边河道,让这片水域真正成了百姓的“聚宝盆”,他的事迹至今还记在岳阳的地方志里。
转过弯便是麋子国遗址,夯土城墙虽只剩半截残垣,却依然固执地守着夏商的风。有次接待外地专家,一位老教授摸着城墙断面感叹:“这些夯窝都是古人用木杵一下下捣出来的,每一个坑洼里都藏着故事。”此刻晨风掠过城墙,恍惚间传来青铜编钟的余韵,清人吴俊升那句“麋子国浮秋色外,湘君山涌月明来。”突然在耳畔有了温度。眼前这残垣与碧波相映的画面,恰似一幅被岁月晕染的古画,每一道裂痕都是时光的题跋。据考证,麋子国曾是南方重要的方国,出土的青铜器上精美的纹饰,展现着当时高超的铸造工艺,这里的一抔土、一块砖,都承载着三千多年的文明记忆。
南湖广场上,晨练的老人们正在排练岳阳花鼓戏,锣鼓声惊起一群水鸟。“爷爷快看!龙舟!”清脆的童声让我驻足。一个小男孩扒着栏杆,指着湖面那艘彩绘龙舟又蹦又跳。他爷爷笑着解释:“这是为旅发大会准备的表演船,当年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就是在这片水域,咱们岳阳队拿了冠军!”孩子眼里看出崇拜,我却想起那年比赛,湖岸上挤满了举着“岳阳加油”横幅的市民,欢呼声把天上的云都震得散了形。龙舟竞渡的湖面,桨影翻飞,水花四溅,分明是一幅跃动的动态画卷。岳阳的龙舟文化源远流长,赛前的“祭龙”仪式更是充满传统韵味,要焚香、敬酒、披红绸,祈求龙王保佑平安夺冠,这些民俗代代相传,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离开广场,我从租车处推来一辆共享单车,沿着环南湖走廊骑行。柏油路面平整如镜,路边的杨柳树长得愈发粗壮,枝叶交织成天然的凉棚,时不时能看见游客们在长椅上休憩,对着湖面拍照。行至九孔桥,这座横跨湖面的新桥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我停下单车,抚摸着桥边的汉白玉栏杆,往事如潮水般涌来。当年修建环南湖走廊时,为了打通这段水域,施工队日夜奋战。记得有个暴雨夜,我和同事们打着伞在工地巡查,看着浑浊的湖水不断上涨,施工队长老李带着工人跳进齐腰深的水里加固围堰,雨水混着汗水从他脸上淌下来,却始终不肯离开岗位:“这走廊可是南湖的‘项链’,咱们得给它串得结结实实!”如今,这条全长27公里的走廊,真的像一条璀璨的项链,将南湖的美景一一串联。站在桥上眺望,湖水在九个桥洞间流淌,形成九道晶莹的水帘,与远处的龙山、小岛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全新的山水画。九孔桥的设计灵感其实源自宋代古桥的多孔结构,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融入现代建筑技术,它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成了游客们打卡的“网红景点”。
晌午时分,我骑行至南津古渡。渡口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的老建筑飞檐翘角,斑驳的木门上还留着旧时的商号痕迹。岸边停靠着几艘渡船,船头挂着红灯笼,随着水波轻轻摇晃。码头边,挑着担子卖菱角的老妪吆喝声此起彼伏,“新鲜的菱角咯——”,声音拖着长长的尾音,在水面上回荡。古渡口的牌坊上,“南津古渡”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这里曾是商贾云集之地,货船往来如梭,如今虽已不见当年的热闹,但那份古朴的韵味却愈发醇厚。在古代,南津古渡是岳阳重要的交通枢纽,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船,留下了众多诗篇。唐代张说当年贬官岳州刺史时,写下了“云间东岭千重出,树里南湖一片明”的壮阔诗句。
我在岸边的石阶上坐下,有位老人见我盯着湖面出神,笑着搭话:“老哥,别看这渡口现在安静,等旅游发展大会开了,这儿又得热闹起来!当年我爷爷那一辈,就是在这渡口摆渡,养活了一大家子人。”他的话语里全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老人还告诉我,过去南津古渡有个习俗,每逢端午,渡口的船家会自发组织“抢标”比赛,在船头插上彩旗,谁先抢到对岸的标旗,就能得到丰厚的奖励,那场面比龙舟赛还要紧张刺激。
在南津古渡简单吃过午饭,我登上了一艘游船。船老大是位四十多岁的汉子,操着地道的巴陵话:“各位坐稳咯!咱们这就去看‘九龟赶一癞’!”船行至癞蟆山,那座状若蹲蛙的石山果然憨态可掬,九座龟形小岛列队在后,仿佛随时要追上来。有位操着粤语的游客惊叹:“比肇庆七星岩还生动!这哪是湖景,分明是老天爷亲手绘的立体画!”另一位戴着眼镜的姑娘翻着古籍说:“李白写‘水闲明镜转’,指的就是此刻的南湖吧?这湖面,就是一面能照见古今的画镜。”李白当年多次游历南湖,据说他曾在湖畔的酒肆畅饮,醉后挥毫写下“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的诗句,而他诗中的意境,至今仍能在南湖的月夜中寻得踪迹。
夕阳把湖面染成琥珀色时,圣安寺的钟声悠悠传来。我站在船头,看晚霞给龙山披上金纱,游船驶过的涟漪里,倒映着三眼桥的剪影、方尚书的墓碑、龙舟上的鼓点,还有无数个像我这样与南湖共度半生的普通人。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彩旗在暮色中轻轻晃动,这一湖碧水何止是风景,分明是岳阳人世代守护的流动画。每一道波纹都是画笔的痕迹,每一处古迹都是画卷的落款,承载着千年的乡愁与文化。圣安寺始建于唐代,曾是江南名刹,寺内珍藏的唐代石经幢,上面的经文和浮雕历经千年依然清晰可见,它见证了南湖的兴衰变迁,也成了岳阳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当第一盏华灯亮起,我踩着月光往家走。回望南湖,灯火与星光在湖面交织成梦,恍惚间看见年轻时的自己正在巡查湖岸,父亲带着幼时的我听神话故事——原来千年的时光,都融在了这一湖碧水的褶皱里,化作一幅永不褪色的丹青长卷,等着更多人来细细品读、慢慢游赏。(李星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