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照亮基层医疗路——湖南省基层医院专科能力提升系列活动在汝城启幕
发布时间:2025-06-10 15:07:3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六月的湖南汝城,青山滴翠间红色基因激荡新篇。6月6日至7日,一场以“半条被子”精神为灵魂的医疗帮扶行动在红军长征途经地汝城展开。由湖南省人民医院领衔、汝城县卫生健康局主办、汝城县中医医院承办的“湖南省基层医院专科能力提升学术交流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培训班”系列活动成功举办,省、市、县三级医疗机构350余名同仁以“技术下沉+红色传承”为笔,共同书写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红色会场上的精神火种
从“半条被子”到“全份技术”的跨越
在汝城县中医医院,活动以“红色叙事+医疗实践”的创新形式拉开帷幕。6日晚的管理培训中,汝城县卫生健康局医考中心主任邓德航以“半条被子映初心”为引,将九十多年前三位女红军与村民的鱼水深情,与当下省级专家携带“全份技术”奔赴基层的使命紧紧相连:“当年红军用半条被子温暖民心,今天我们以全份技术守护健康,这是红医精神穿越时空的回响。”
7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湖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微创联盟”授牌仪式成为精神传承的具象化表达。当湖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主任肖旭平将牌匾递交给汝城县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朱晓英时,现场掌声如潮。
“这块牌匾不仅是技术帮扶的‘承诺书’,更是‘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百姓家门口’的初心印证。”朱晓英表示,医院将构建“省级专家不定期下沉坐诊、远程会诊每日在线”的长效机制,让“技术火种”在基层生根发芽,使“半条被子”的温暖转化为可触可及的健康获得感。
基层医疗的红色答卷
锻造“带不走”的忠诚铁军
作为国家级三级中医医院,汝城县中医医院以“红色+业务”双轮驱动,亮出基层医疗“三重使命”: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织密县域健康网络,创新“双导师带教制”培育复合型人才,依托“红色中医药服务站”打通县乡村三级联动体系。其中,“双导师带教制”成为亮点——每位青年医生配备省级专家业务导师与本院党员思想导师,通过“技术传帮带+思想铸魂”模式,计划三年内培养50名“下得去、留得住、技术硬、觉悟高”的基层骨干。
“我们不仅要教会年轻医生看病,更要让他们读懂‘半条被子’里的人民情怀。”汝城县中医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朱俊说。
汝城县卫生健康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邓德强提出“精准帮扶三行动”:建立群众健康需求动态台账,三年内完成14个乡镇“红色中医药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并配备耳石复位椅等设备,深化医共体协同实现“县域内90%常见耳鼻喉疾病就地解决”。“‘半条被子’的共情心,要转化为‘技术造血’的行动力。”他强调,基层医疗既要提升“能看病”的硬实力,更要厚植“看好病”的软情怀。
“以前遇到耳鼻咽喉疑难杂症只能转院,现在有省级专家不定期下沉坐诊,还有远程指导群随时答疑。”汝城县中医医院眼耳鼻喉头颈外科医生何辉辉感慨,“双导师制让我明白,技术是‘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才是‘道’,这才是基层医疗的‘根’。”
省级专家的下沉实践
从“移动诊疗包”到“三年攻坚计划”
“基层医生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守护一方健康,值得我们倾囊相授。”肖旭平主委现场公布“三重帮扶计划”:2025年帮助汝城培养8-10名耳石复位技术骨干,建立眩晕诊疗中心;2026年推动鼻内镜手术等技术下沉,培养2-3名微创医生;2027年建成紧密型专科医联体实现县域内90%常见耳鼻喉疾病解决。
7日上午,省级专家团队的“移动诊疗包”同步在汝城县中医医院眼耳鼻喉门诊展开行动。58岁村民陈大叔成为首批受益者:“不用跑长沙就能做前庭功能检查,医生还用‘半条被子’的故事打比方解释病情,听得懂、心里暖!”
截至下午三点,团队已为200余名群众提供免费眩晕筛查与听力检测,现场完成35例耳石复位治疗,成功实施“右耳I期鼓室成形十耳廓软骨取骨术”“右耳前瘘管切除术”“等离子下右扁桃体肿物切除”等多台手术。
学术交流环节更是干货满满。肖旭平教授的《与内外科纠缠的耳鼻喉症状鉴别诊断》、刘斌主任的《自身免疫性眩晕疾病诊疗进展》等课程,将省级临床经验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前庭功能检查技师刘威的耳石症手法复位实操中,来自郴州各县区的医生围在模拟人旁反复练习。
“这个手法讲究‘快、稳、准’,就像当年红军教老乡编草鞋一样,要把真功夫传到基层。”汝城县井坡镇卫生院院长朱利强说。
医共体建设的红色引擎
构建“双向奔赴”的医疗新生态
当“半条被子”精神融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一场医疗资源再分配的改革在汝城悄然推进。根据规划,汝城县中医医院将建立“专家下沉日”制度,不定期开展手术演示与教学查房;推行护理同质化管理,邀请省级护理团队培训“半条被子”护理标准;建设县域医疗信息化平台,实现检验结果互认、电子处方流转与远程影像诊断全覆盖。这些举措如“红色引擎”,推动优质资源向乡村末梢延伸。
在眼耳鼻喉头颈外科住院部,肖旭平教授团队带领基层医生进行教学查房:“这位患者的耳鸣需结合颈椎影像与听力曲线综合判断……”年轻医生们边记录边提问,形成“省级思维+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
“医疗帮扶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肖旭平强调,“我们把省级诊疗规范带下来,也要把基层的真实需求带回去,这才是医联体、医共体的本质。”
精神永续的健康图景
编织穿越时空的“温暖棉被”
这场红色沃土上的医疗实践,早已超越单次活动的范畴——它是“半条被子”精神的时代注脚,是基层医疗从“基本保障”向“优质可及”跨越的生动范本。从理论授课到手术带教,从学科建设到机制创新,两天活动勾勒出“技术有精度、服务有温度”的基层医疗升级路径:省级专家的“火种播撒”,正催生县域医疗的“星火燎原”。
站在新起点,汝城中医人以红色精神为笔,在基层医疗答卷上书写新篇:从省级专家不定期下沉到乡村医生季度轮训,从眩晕诊疗中心创建到县域信息平台上线,一幅“小病不出乡、大病有支撑、康复在社区”的健康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正如汝城县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陈志强所言:“当‘半条被子’的人民情怀遇见‘全份技术’的专业力量,医疗帮扶便有了穿透时空的生命力。这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践行,更是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号角。”
在汝城,红色精神、红医精神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流动的医疗服务;技术下沉不是短期的输血,而是长效的造血。当“半条被子”的温暖记忆,转化为“全份技术”的持续供给,基层医疗便找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密码。这种“有灵魂的技术帮扶”,为破解城乡医疗资源失衡提供了可复制的“汝城样本”——它证明,唯有将红色基因融入医疗血脉,方能在基层大地织就守护人民健康的“温暖棉被”。(邓德航、李青竹、朱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