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蜘蛛人”到“数字眼”:智能机器人把守160米钢桥塔

发布时间:2025-06-11 09:55: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汕尾市红草镇的蓝天下,一座160米高的钢塔巍然矗立—广汕高铁跨深汕西高速大桥。在这座世界首座高铁拱承斜拉桥的“身体”内,三台智能巡检机器人正沿着轨道深入狭窄的空间,如一双双敏锐的“数字眼”,为高铁安全畅通构筑起智能化防线。

从人工攀爬到智能巡检:破解高空作业难

这座主跨(32+160+32)米的钢铁巨构,为世界上首座拱承斜拉半漂浮体系的高速铁路桥。该桥桥塔为单箱三室结构,最窄处仅容单人侧身勉强通过,且检修作业环境恶劣,作业空间非常有限,人工检修难度很大。

"以前检查要像“蜘蛛人”般在极其狭窄且结构复杂的箱室内穿行,在钢构件夹缝中用检查锤敲击2000余个螺栓,靠手电筒光斑判断焊缝质量。一到夏天,我们在里面工作更是闷热的透不过气。"负责这座桥梁检修工作的惠州工务段桥隧工张志平回忆道。

百米高空“CT扫描仪”:隐患无所遁形

为攻克这座"钢铁迷宫"的维护难题,科研团队用时近两年研发了这款智能巡检机器人,并于3月29日正式交给运维单位惠州工务段使用。面对视觉盲区多、数据难追溯、安全风险高等检查难点,智能机器人展现出强大优势。

智能巡检机器人如同一位精密的"空中医生",沿着百米高空轨道灵活移动,搭载的雷达与红外装置就像给它装上了"GPS鹰眼",能精准停在数百个检测点位,在钢构件纵横交错的狭窄区域,它能自动调整姿态,确保检测镜头始终精确对准被测表面。

同时,智能巡检机器人配备专业成像组件、光学变焦镜头及照明系统,面对昏暗、逼仄的检测环境,依旧形成均匀稳定的照明条件,有效识别细微缺陷特征,确保采集的影像资料满足质量要求。

人机协作新模式:效率与安全双提升

如今,桥梁检测流程已实现全面优化。机器人工作时,惠州工务段的作业人员只需在电脑上操作和观察,无需爬上爬下。待数据采集完成,作业人员只需将照片带回去,通过机器人检测系统和三维场景重建技术进行病害分析。

智能巡检机器人如同一位精密的"空中医生",沿着百米高空轨道灵活移动,搭载的雷达与红外装置就像给它装上了"GPS鹰眼",能精准停在数百个检测点位,在钢构件纵横交错的狭窄区域,它能自动调整姿态,确保检测镜头始终精确对准被测表面。

同时,智能巡检机器人配备专业成像组件、光学变焦镜头及照明系统,面对昏暗、逼仄的检测环境,依旧形成均匀稳定的照明条件,有效识别细微缺陷特征,确保采集的影像资料满足质量要求。

当夕阳为高速大桥镀上金边,最后一台机器人完成当日巡检,沿着预设轨道稳步返回,从“蜘蛛人”到“数字眼”,改变的是作业方式,不变的是守护安全的初心。(广东铁路有限公司惠州工务段:刘威、周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