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赋能聚合力 电力服务暖民心——"电小二"工作室创新实践基层治理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6-11 09:55: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日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供电中心"电小二"人大代表工作室团队工作人员运用红外测温、无人机巡航等智能手段,为淮安高新区高级中学高考考点开展全维度电力"体检",通过精准施策消除线路隐患,以"零缺陷"服务筑牢中高考保电屏障。这一行动正是该工作室深化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的缩影。

党建引领,锻造服务为民"主心骨"

据悉,淮阴供电中心"电小二"人大代表工作室于2024年11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以"党建引领、民生为本"为核心理念的基层治理创新平台落地生根。该工作室通过构建"党建领航、服务筑基、民生聚力"三维一体的服务体系,探索一条政企协同、多方联动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该“电小二”工作室依托“人大代表+供电所+街道”三位联动机制,建立了“5+9+N”服务矩阵:由来自供电系统、新能源企业、街道人大工委及地方制造业的5名区、市人大代表常态驻点履职,协同区经信局、民政局等9个职能部门组建“红色服务联盟”,通过“诉求收集-联席会办-跟踪问效-社会评议”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实现跨部门服务资源整合。这种“平台化运作、项目化推进、社会化评估”的创新模式,破解了基层治理中的条块分割难题,服务响应效率得到了提升。

该工作室联动人大代表、街道综治部门建立“矛盾调解专班”,成功化解某社区因电力线路改造引发的居民纠纷。2024年5月,10KV双淮A90线47号杆至49号杆之间线路跨越双坝四组姚长青家因架空线路距离房屋过近争议引发群体性矛盾,代表团队通过“现场勘查+居民协商会+技术方案优化”方式,提出在增设电杆、降低线路弧垂的基础上,改变线路走向避开居民房屋的方案,既满足供电需求又保障居民安全,实现“零投诉”落地。

在资源整合层面,工作室打造"海棠心愿"公益服务体系:建立特殊群体用电档案,创新"零跑腿"维修服务,累计为困难群众减免费用2.3万元。海棠心愿志愿者在"惠企为民"行动中精准帮扶振达钢管、中天钢铁等企业,通过开辟绿色通道、组建专家团队提供专业性服务赢得企业高度认可。

服务创新,架起民生需求"连心桥"

“电小二”人大代表工作室以机制革新与数字技术为双翼,重构服务生态链,打造高效能治理新范式。在顶层设计层面,淮阴供电中心委党委将服务创新深度融入党建考核体系,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推进“绿色通道”“暖心工程”等民生项目,构建起“责任到人、任务到岗、时限到天”的闭环管理体系,确保各项举措落地有声。

流程再造领域,该工作室率先推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模式,将重大项目审批环节从6个精简至4个,办电周期压缩至15个工作日。2023年11月,淮安芯美达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因扩产需求,急需完成电力增容改造。传统流程下,此类项目需经方案设计、审批、施工等环节,可能延误企业投产计划。该工作室主动对接企业,启动“绿色通道”,提前介入项目规划,联系设计方、施工方同步制定供电方案,增设700余米电缆,2个电缆分支箱,采用“容缺受理”模式,允许关键材料后补,审批环节从6个缩减至4个,实现“当天申请、当天批复”。较常规周期缩短34%,年产值预计增加约20万元。

针对民生需求,工作室推出"暖心工程"组合拳:开发"免申即享"系统,实现困难群体用电服务自动识别;投放自助服务终端,构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搭建企业能效诊断数据库,提供个性化节电方案;开通"电力急诊室"线上通道,故障处置响应提速约40%,让服务触手可及。

治理升级,绘就乡村振兴"同心圆"

淮阴供电中心以党建为纽带,构建“点线面”立体化治理格局,绘就乡村振兴“同心圆”。在“点上强基”层面,淮阴供电中心党委统筹实施农网改造264公里,惠及9个行政村,夯实乡村发展硬件基础;打造“电力爱心超市”等文明实践载体,以积分兑换激发村民参与,惠及24000余户家庭,以“小支点”撬动乡风文明。在“线上延链”行动中,组建“电小二”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安全宣传、设备义诊2次,延伸服务链条。在“面上共治”维度,联合政府、企业建立“公益伙伴关系”,通过“社区议事会”收集建议两百余条、形成多方共建机制;以志愿联建、资源共享推动治理网络全域覆盖,实现“党建红”引领“发展绿”、“服务暖”催化“民心聚”的协同效应,构建起党建引领下基础设施升级、产业动能激活、文明乡风培育的乡村振兴生态圈。

2025年,淮阴区新渡乡夏圩村下火线老化、原配电箱老旧,夏季用电高峰期频繁跳闸,制约养殖产业发展,村民对电力稳定性诉求强烈。淮阴供电中心党委牵头统筹,投资35万元完成该村农网改造,现场改造旧式漏报开关,更换接户线9.5公里、四芯电缆0.65公里,惠及全村两百余户村民。改造后电压合格率提升至99.9%,养殖企业冷藏设备稳定运行,年产值增加100万元;村民主动参与村级事务比例提高约38%,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运行半年来,该工作室已受理业务435件,群众满意度达98%;获评市级"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案例",经验已在9个乡镇推广复制。下一步,该工作室将深化"电小二"品牌建设,拓展手续由“接力跑”为“并排跑”新服务领域;试点“一对一”服务方式,提升故障预判能力;构建"人大代表履职指数"评价体系,以数字化、精细化手段推动服务提质增效,全力打造"诉求响应零时差、服务供给零缝隙、民生保障零距离"的基层治理新范式,走出党建引领、电力赋能、多方共赢的基层善治新路径。(陆克明、杨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