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管“智、柔、融”的协奏新韵
发布时间:2025-06-20 10:24:59 | 来源:观点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环境安全防线能否筑牢,关键在于生态环境监管的“守正”与“创新”能否同频共振。环保监管常被贴上“铁面无私”“机械执法”的标签,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存在天然的对立面,“无形的墙”阻碍着双方携手高质量发展。如何破局、砸墙,需要生态环境监管迭代升级,以“智慧”驱动“创新”,破除机械式执法桎梏;以“守正”锚定“柔性”,消融监管与被监管的鸿沟;以“协同”凝聚“融合”之力,共绘生态环境监管新格局。
一、以“智”为基,守监管之正,创新科技赋能新维度。
环境监管的现代化,需以科技为“利刃”破除传统困局。装备现代化、监管信息化的行动路径,要的就是让生态环境监管“耳聪目明”,摒弃“人海战术”的低效。如,深圳市生态环境执法按照“看得见、查得清、打得准、靠得住”的要求,全面提升科技装备水平,打造了生态环保“雪亮工程”与“远程喊停”系统,实现智慧化、精准化监管。环境监管需借助智慧手段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警”,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智控”,以科技赋能驱动监管水平由“人防”转化为“技防”,进而实现环境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二、以“柔”为脉,破执法之僵,构建服务型监管新生态。
监管的“硬度”与“温度”并非对立,关键在于执法理念的“柔性嬗变”。让监管从“冷面判官”变为“发展护航”,需要创新监管方式,将柔性服务贯穿执法全程。如,深圳按照“统筹联动、分时匹配、双向预约、扫码入企”的总体思路,将区街两级的“执法+巡查+服务”事项统在一起、融在一起,明确“入企日”,将原本分散的多次检查合并为一次综合性服务,既减少了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又提高了监管效率。这种“多事合一”的创新模式,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柔性执法成为治理常态,监管必将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成长的“阳光雨露”,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三、以“融”为纲,聚多方之力,锻造协同治理新格局。
环境安全的防线,需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合力“编织”。政府作为协同治理的“主心骨”,需发挥统筹引领作用;企业作为环境安全的“责任主体”,应主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社会公众是协同治理的“基石”,其广泛参与能为环境安全防线注入强大动力。这三方力量如同支撑大厦的三根巨柱,唯有深度融合、协同发力,才能筑牢守护生态的铜墙铁壁。当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形成紧密的协同治理网络,就能产生“1+1+1>3”的聚合效应,不仅能快速响应和处理环境安全问题,更能从长远角度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治理的“桥梁”与“纽带”,需要多方携手,让生态环境监管从“独角戏”升级为“交响乐”,生态防线自然固若金汤。
从“智慧监管”打破信息壁垒,到“柔性执法”重构政企关系,再到“协同共治”激活社会合力,生态环境监管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为铺就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通途提供了“密钥”。当法治的“刚性框架”与服务的“柔性纽带”交织成网,环境安全防线必将坚不可摧,这是当下的责任担当,也是对未来的郑重承诺。(赣州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张东辉、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