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底线,“创”出新路:环境安全防线 如何越筑越牢

发布时间:2025-06-20 11:01: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近年来,赣州经开区坚持“守正创新、监管提效、防线前移”三位一体治理模式,在严格执法、创新赋能、协同共治等领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环境治理新路径。

一、守正固本,以法治之“刚”筑牢监管基石

“守正”是环境监管的定盘星和压舱石。赣州经开区始终将“守正”摆在首位,坚持以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准绳,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夯实环境监管的法治根基。常态化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并针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确保违法必究、执法闭环。同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通过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牢牢抓住这个“牛鼻子”,从项目准入源头把控环境风险。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明确企业排污的种类、浓度、总量和排放去向等,让企业持证排污、按证排污。此外,通过建立工业园区“健康档案”和排污单位“体检报告”,将污染源纳入全生命周期监管,推动执法从“末端管控”向“源头预防”转型。

二、创新赋能,以智慧之“巧”提升监管效能

创新是环境治理的突破口和动力引擎。面对监管对象增多、环境问题隐蔽性增强、公众环境诉求提高的新常态,赣州经开区拥抱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以“创新”为引擎,为环境监管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从粗放管理向精准治理的转变。一是科技赋能,打造监管“千里眼”。大力推进“智慧环保”,构建在线监控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人防+技防”高效结合,通过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移动执法APP的应用,及时发现隐蔽排污口,缩短问题发现周期,提升非现场监管能力。二是模式创新,织密监管“一张网”。推行环境监管网格化,将辖区划分为6个网格区,配备4名网格长、11名一级网格员、25名二级网格员,构建起全覆盖、责任明确的监管网络,确保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三是服务创新,注入监管“人情味”。主动送政策、送技术上门,组织专家为企业免费“环保体检”,查找隐患、提供建议,助企纾困解难,降低治污成本。这种刚柔并济的创新举措,优化了营商环境,提升了企业守法自觉性,实现了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

三、融合增效,以协同之“合”锻造安全屏障

“守正”与“创新”并非割裂,而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守正”为“创新”明确方向、划定边界,确保创新不偏离法治轨道;“创新”为“守正”提供手段、增强能力,使坚守底线更加有力有效。二者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力,才是提升环境监管能力水平、筑牢环境安全防线的关键所在。当严格执法与精准帮扶相结合,既能惩戒违法,又能引导守法,形成良性互动。当压实企业责任与智慧监控相配合,既能明确要求,又能实时监督,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正如近年来赣州经开区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领域的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通过义务洒水、补植复绿、增殖放流、环保宣传等公益劳动的方式折抵赔偿费用,实践了一批替代性修复案例。正是通过这种“守正+创新”的组合拳,将原则的坚定性与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将监管的“硬度”与服务的“温度”结合起来,构建起一套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具有韧性的现代环境监管体系,从而实现了环境安全屏障的持续加固。

环境安全防线的构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有丝毫松懈。我们要持续强化法治建设,让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成为常态;要持续深化科技应用,让智慧监管、精准治污成为标配;要持续优化体制机制,让协同共治、多元参与成为格局;要持续加强宣传引导,让绿色理念、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赣州经开区生态环境分局:袁香桐、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