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三门”之囿:基层年轻干部的成长之路
发布时间:2025-06-20 13:19:3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时值盛夏,又逢一年毕业时节,一批批朝气蓬勃的年轻干部即将走出校门,迈入机关大门,成为人们口中的“三门干部”。他们学历高、理论强,但面对基层治理的复杂局面和群众工作的千头万绪,如何快速适应新角色、融入新环境,在基层实践中锤炼党性、增长才干,打破“三门干部”的成长壁垒,是每一位初入基层的年轻干部必须答好的“第一道题”。
转变角色,敲响群众家门。年轻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大门的跨越,首先需要完成的是身份认知的转变。要着力破除“三门干部”存在的不了解基层、不掌握方法、不熟悉民情的“三不”现象,年轻干部要坚持驻村入户同甘苦“三进”贴民心,练土话、练实务、练调解“三练”知民需,立即干、持续干、合力干“三干”解民忧。敲响群众家门,就是要主动打破这道心理和物理的屏障,实现从“被动等待”到“主动走访”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年轻干部要主动卸下“学历光环”,以“民生台账”代替理论文章;要转换工作节奏,用“院坝会”替代会议室;要培养“火眼金睛”,在走访中发现“真问题”。敲响群众家门,是角色转换的第一步,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是年轻干部破除“三门”壁垒、扎根基层的重要开端。
俯下身子,走进群众院门。如果说敲响家门是形式上的接触,那么走进院门就是实质性的深入。采取“一线蹲苗”实践锻炼的方式,推动年轻干部下沉基层“墩实根基”,深入院落开展“民情恳谈会”,深耕田间建立“劳动体验日”,深挖问题制定“需求清单”。走进群众院门,是作风养成的关键环节,年轻干部要培养务实的作风,要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破除官本位思想;同说一家话交心底,消除语言隔阂;同干一样活知冷暖,增进情感认同。要善于在农家院落里读懂基层这本“无字之书”,在田间地头把握民情这个“晴雨表”。年轻公务员要特别注重培养“院门意识”,把群众家门口作为了解民情的第一现场,把农家院落作为检验民意底色、能力成色、担当本色的“三色考场”。
练就本领,叩开群众心门。群众满不满意是检验干部成长成效的关键。针对基层工作中的“信任之难、交心之困、解忧之惑”,需要年轻干部练就“三真”本领: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品格、掌握扎实过硬的业务能力、锤炼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有效解决群众困难,在服务群众中展现政治担当和为民初心。当干部成为群众愿意掏心窝子的“自家人”,能够推心置腹讲真话、齐心协力破难题时,才是真正实现了“心门常开”。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既是检验干部初心的试金石,更是衡量工作成效的金标准。
对“三门干部”来说,真正的“毕业”,是在基层的沃土中完成蜕变,在为民服务的路上书写无悔青春。从敲响家门到走进院门,再到叩开心门,年轻干部既要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也要培养“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只有真正沉下心、扎下根,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才能褪去“书生气”,换上“泥土香”,最终成长为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好干部。
(中共米易县委组织部:李娴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