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班列跑出开放加速度 铁路助力川货出川 “破圈出海”
发布时间:2025-06-25 20:14:0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6月7日,一列满载化工产品的中老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鸣笛启程,经磨憨口岸出境后直抵老挝万象南、琅勃拉邦,70小时的运行时效勾勒出“川货出川”的高效轨迹。这趟中老去程直达精品班列的开行,不仅是铁路物流体系升级的缩影,更成为西部省份借势“一带一路”、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动注脚。
精准布局,畅通国际物流“主动脉”。中老铁路作为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的“黄金通道”,其价值不仅在于物理线路的贯通,更在于物流网络的系统性重构。铁路部门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为枢纽,通过优化运输组织、科学规划线路走向,将传统多式联运的复杂流程简化为“全铁直达”,从货源集运到跨境分拨,全程时效压缩至3天以内,较以往缩短近50%。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化”布局,让四川化工、机电等特色产品得以“一站式”通达东南亚市场,更使铁路港从单纯的运输节点升级为区域经济的“动力引擎”。
提质增效,破解通关服务“肠梗阻”。通关效率是跨境物流的“生命线”。面对外贸企业对时效性的迫切需求,铁路部门联合海关推出“铁路快速通关”“先查验后装运”等创新举措,同步实行7×24小时预约通关机制,实现货物“即到即检、即检即运”。数据显示,中老班列通关时间从最初的平均48小时压缩至如今的8小时以内,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30%以上。这种“软环境”的硬提升,本质上是跨部门协同的“化学反应”,通过流程再造打破行政壁垒,用技术赋能实现监管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当老挝的榴莲通过冷链班列48小时直达成都商超,当四川的光伏组件经班列快速进入泰国市场,高效通关已成为外贸企业“走出去”的“底气担当”。
双循环赋能,绘就区域协同“新图景”。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中老精品班列的意义早已超越“货物运输”的单一维度。铁路港投资公司与老中铁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将亚蓉欧大通道网络从东南亚延伸至欧亚大陆,形成“西进欧洲、南抵东盟”的双向物流网;“周周班”常态化运行机制,则让四川与老挝、泰国等东盟国家形成“产业互补、市场互联”的发展生态,既推动川企产能“出海”参与区域产业链分工,也吸引东盟农产品、矿产资源通过班列进入国内大循环。这种“双向奔赴”的格局,正是西部内陆省份从“地理末梢”向“开放前沿”转变的关键一步。
从成都青白江到万象南,1000余公里的铁轨不仅丈量着空间距离,更见证着中国铁路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智慧。当越来越多“川货”搭乘中老班列“破圈出海”,当铁路网络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毛细血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运输线的效率提升,更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以开放促共赢的坚定步履。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老班列必将成为串联区域发展的“金纽带”,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铺就更广阔的开放之路。(程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