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黄尖潮间带艺术村农民画培训解锁乡村振兴“美学密码”
发布时间:2025-06-26 12:08:4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六月的风掠过“湿地葵语”向日葵田,荡起一片碎金。52岁的盐城黄尖村民陈翠萍攥着画笔,在帆布上落下第一抹黄——那颜色她再熟悉不过,是清晨五点半葵盘映着朝露的光泽,也是她侍弄了半辈子的丰收底色。
金葵入画,乡野生金。6月24日,盐城黄尖潮间带艺术村农民画培训班第一期在“湿地葵语”露天开班。在潮间带艺术村葵花田埂处,一字排开站立着十余位手握画笔的村民,他们面向10万株向日葵挥动油画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别样篇章。
村民们手持崭新画具走进花田,就像向日葵面向太阳一样,他们面向向日葵开启了从农耕到艺术的跨界之旅。在专业油画老师的指导下,调色、笔触、晕染......只听见笔刷刮过帆布的沙沙声。
潮间带艺术村的农民画课堂培训采用“三贴近”模式:题材贴近乡土,以湿地葵花、丹顶鹤、渔港风情为主题,将农事记忆转化为艺术语言;教学贴近零基础,南京艺术学院团队设计“三步教学法”(构图拓印-色彩填充-细节刻画),学员最快两周可独立创作;成果贴近市场,题材适用日常生活,确保农民画作品后期价值转化率,易传播、宜衍生。“从前锄头是农具,现在画笔是新农具!”学员王桂芳展示着初学作品——一我们致力于将这种转变转化为农民的收入,更让村民从“生产者”蜕变为“文化传播者”。
潮间带艺术村农民画项目因势而生,根植于黄尖镇“生态+艺术”的丰沃土壤。生态基因赋能创作,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丹顶鹤、万株葵田、渔港风光等成为天然素材库,学员笔下80%的作品源于生活场景;国际平台注入动能,国际油画村还原梵高、莫奈名作233幅,获美国缪斯设计金奖,为农民画提供美学参照;产业链条自然衔接,作品可直接进入潮间带艺术品商店、单向空间书店展销,与陆庆龙等名家作品同台亮相,打破艺术“次元壁”。
“关于农民画项目,我们期待着、也正推动着将其转化为艺术村产业链的关键拼图,推动三产深度融合。”黄尖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农民画赋能农业品牌化,复制“弥河银瓜+农民画”的成功模式,计划将画作植入“潮间带品牌”包装,提升IP产品艺术附加值。与此同时,激活旅游沉浸感,串联国际油画村、黄尖牡丹园、万亩菊海、湿地风光,打造“赏名画--学创作--购乡土”体验闭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振文旅消费。
潮间带的金色葵海年复一年地绽放,而艺术赋能带来的改变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现在我们村的老姐妹们都以会画画为荣。”兴农村学员说,“艺术让我们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新方式,也让我们对家乡有了新的认识。”这种文化认同感的提升,正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收获。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实现从卖“产品”向卖“风景”的转变。潮间带艺术村的农民画培训项目,正是这篇“大地论文”的生动注脚——它让乡村振兴不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画布上绽放的朵朵葵花、只只丹顶鹤,是将来画作变商品时,农民在黄尖大地上画出的乡村振兴蓝图!(黄尖镇人民政府、文图:黄尖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