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文旅+”交响曲

发布时间:2025-06-27 11:07:2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仲夏的纳木措湖畔,100对新人身着盛装,在澄澈湖水和皑皑雪山的见证下举行集体婚礼;青藏铁路上,一列旅游专列划破高原的寂静,车厢里游客的镜头追逐着窗外奔跑的藏羚羊;山南非遗市集上,一幅幅嘎玛嘎赤唐卡吸引游客驻足,传承人的刻笔在牛皮上勾勒千年信仰的轮廓。今日的西藏,正以“文旅+”为笔,在雪域高原绘就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生态与经济共生的壮美画卷。

“文旅+交通”,天堑变通途。当一列旅游专列驶过念青唐古拉山麓,车厢里爆发出阵阵惊叹——这不仅是风景的礼赞,更是交通网络赋能文旅的生动注脚。截至今年6月初,青藏集团公司开行进藏旅游专列已达20列,服务游客超8500人次,创下五年来新高。铁路部门精心设计的“铁路+旅游”产品体系,九大类11种特色线路串联起高原的雪山湖泊、古城寺庙,让曾经遥不可及的秘境成为游客可轻松抵达的“诗与远方”。上海市通过“航空+旅游”援藏模式,架起长三角通往日喀则的空中走廊,拉萨至山南非遗周免费直通车的开通,使游客量激增41.81%。交通动脉的打通,让“快进慢游”成为现实,雪域高原的文旅资源由此焕发新生。

“文旅+节庆”,传统化新生。六月的拉萨河畔鼓声震天,世界海拔最高的龙舟赛在此挥桨竞渡,2.5万名观众的热情点燃了圣城的天空。这场现代体育赛事与藏族传统“牛皮船竞渡”的巧妙融合,正是西藏活化文化资源的缩影。在山南落幕的首届西藏非遗周,5天内创造了超70万元的非遗产品销售额。当嘎玛嘎赤唐卡传承人现场作画,金属锻造匠人展示千年技艺,藏香氤氲中飘散的不只是香气,更是文化传承的星火。而林芝波密县将“冰川、桃花、藏文化”三大IP带至上海外滩与西湖断桥,藏装广袖掠过江南烟雨,成就了一场跨越4000米海拔的文化对话。节庆为媒,传统非遗从博物馆展柜走向市集、舞台、直播间,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坐标。

“文旅+生态”,点绿成金的辩证法。“好生态就是村里的聚宝盆!”林芝米林市彩门村副主任旦增益西的感叹,道出了西藏文旅发展的底层逻辑。在这个桃花掩映的村落,村民普布扎西创办的首家民宿年收入达15万元。温州商人陈显峰拿下桃源风景区20年经营权,百余株古木与雅鲁藏布江共同织就四季皆景的生态画卷。村民以“生态积分”参与环境治理,房前屋后种植车厘子发展庭院经济,贝母种植延伸农业链条。2024年该村总收入突破6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84万元——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惠及百姓的金山银山。在拉萨,46座口袋公园如翡翠般点缀城区,南北山绿化工程栽活百万株苗木,拉鲁湿地国际认证稳步推进,生态底色成为文旅发展最动人的背景板。

“文旅+”战略如同一部多声部交响曲——交通是跃动的序章,节庆是华彩的乐章,生态是永恒的基调,援藏是和谐的共鸣。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文化不再静默于庙堂,山水不再孤立于云端,而是化作富民兴藏的蓬勃脉动。当布达拉宫的晨钟再次敲响,它召唤的是一个面向世界开放的崭新西藏。(赵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