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千年沙海变绿洲

发布时间:2025-06-30 09:55: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刚刚过去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让我们了解到一段关于治沙的记忆,毛乌素沙地千年沙海变身绿洲,靠的是干部群众70年永恒的坚守。一代代榆林人把防沙治沙作为奋斗的航向、拼搏的动力,真正扎根基层打造绿色发展的“榆林样板”。

“向下扎根”,播一粒“久久为功”的种子,撰写一部生态建设人民英雄史。厚积薄发笃行致远,“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的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1984年响应中央治理“五荒地”的号召,毅然把家搬到海子梁乡沙漠面积最大的四大号村,带领7个伙伴一头扎进茫茫沙海,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治沙壮举。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牛玉琴牛玉琴1985年起带领全家治沙,贷款雇人,人背驴驮,带领家人在毛乌素沙漠中筑起了11万亩的绿色长城。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40年间先后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380多位姑娘前赴后继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以尺寸之功积出千秋之利。青年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战一片黄沙,盼一星绿荫,耐住寂寞、摈弃浮躁,持之以恒、愈挫愈奋,终有一天筑起自己的绿色长城。

“向上生长”,育一株“为民情怀”的幼苗,书写“枝叶总关情”的为民答卷。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典范。一代代榆林干部和群众锲而不舍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补生态短板、破民生难题、兜民生底线,用汗水和付出实现了陕北地区,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从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蜕变,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绿洲”的华丽逆转。青年干部要将人民情怀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主动以汗水浇灌希望、以奋斗托举梦想,拿出韧劲和胆量去接手难啃的硬骨头和烫手的山芋,真正以躬身入局之姿创造非凡成果,以实绩实效取信于民,让幸福之花在每一寸土地绚丽绽放,从而谱写奋斗如一的幸福旋律。

“向远而行”,绽一朵“实干担当”的繁花,绘就的展现驰而不息的青春华章。榆林的治沙造林史是一部生态建设的科学史。治沙造林有其自身的规律,尊重自然规律是确保沙漠治理收到实效的必然要求。几十年来,榆林沙区人民在与风沙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向自然学习、向失败学习,大胆实践,探索出科学治沙新机制、新途径、新办法,闯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防沙治沙新路子,使浩瀚无边的沙漠被片片绿洲所取代,用智慧熔铸了尊重规律、崇尚理性的品格。青年干部要像海绵一样汲取营养、储存知识,像胡杨一般深深扎根、厚积薄发,在实践中出真知,在实践成长,将自己锻炼成理想信念坚定、素质本领过硬、实干能力突出的“栋梁之材”,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书写新篇章。(中共元氏县委组织部:吕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