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镇雄:银发先锋赤水源头护河忙
发布时间:2025-07-03 10:43: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拿着夹子夹、拎着袋子装、顺着岸边捡,76岁高龄的赤水源镇离退休人员党支部书记常吕共33年如一日,书写着他的护河人生;“你拍一我拍一,不要随意扔垃圾;你拍二我拍二,不许捕捞小鱼儿;你拍三我拍三,共同保护绿水青山……”退休教师王先文腰挂小蜜蜂,播放自己编排的《环保拍手儿歌》,巡逻在赤水河边。
银发先锋们和群众一起巡河。
在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赤水河沿线,奔走着一支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以及群众威望高的老村民组成的银发先锋护河队,他们或捡拾垃圾,或监督禁渔,或宣讲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皱纹镌刻忠诚,以白发映照初心,在赤水河保护中发挥余热。
享有英雄河、生态河、美酒河等美誉的赤水河,是长江上游重要支流,发源于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长槽村民小组。近年来,赤水源镇扛起源头保护责任,采取有力措施抓实生态修复,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组建巡河护河党员先锋队9支,成立村民发展议事委员会37个,让43名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及老村民,蝶变为赤水河源头保护治理的银发先锋,描绘出一幅老有所为、护河有爱的银龄画卷。
银发先锋接受“岗前培训”,走村串户普法,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
“以前,烂衣裳、塑料袋什么都往河里丢,臭气熏天。”村民马朝英老大娘当河道保洁员已有4年,对比干净的河道她感慨万千。现在,类似马朝英老大娘的43名银发先锋,发挥群众基础好、村里威望高、说话有人信的优势,劝导人们不乱排乱放乱丢,不在河边放牛放羊,呵护着赤水河的纯净与清甜。
作为赤水河源头所在地的银厂村,重要性不言而喻。全村总面积24.5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组,总人口1741户6601人。目前,村里没有一家工厂,森林覆盖率达77%。如何兼顾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怎样将产业发展与赤水河生态保护有机结合?镇村充分调研论证后发现,方竹不但可以涵养水源,提高环境承载能力,而且经济效益是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好几倍,况且得天独厚的土壤、水源和气候条件,更是方竹生长的理想之地。
银厂村翁家坪村民小组长势喜人的方竹。
但习惯了苞谷洋芋的春种秋收,种方竹什么时候才有收入?能有多少收入?村民们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方面是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政策需要,一方面是村民对家庭收入的顾虑。为了打消顾虑,常吕共再次闪耀出一名老党员的光辉,带领大家前往附近竹产业发达的杉树乡和碗厂镇,了解竹产业发展情况、市场前景及经验做法。
“就冲着保护赤水河都应该种,更何况种竹收入还挺高!”常吕共模范带头,把自己的9亩地率先种上。老村干部蒙德华紧跟步伐,将自家沿河10多亩全部种上,有效解决了土地闲置的难题。66岁的老村民吴长开不甘落后,将河边的20来亩土地留下少许作菜地,其他全都栽种了方竹。在老人们的带领下,村民们打消了顾虑。挖坑、分株、移鞭、埋枝……空闲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和房前屋后,处处奔波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
银厂村竹笋喜获丰收,即将打包装运。
如今,河岸两边甚至半坡山顶早已翠竹成林,绿水青山已转化为金山银山。几年前种下的7800亩方竹,守护着一河清流,为高达77%的森林覆盖率作出积极贡献,回馈着村民和银发先锋们的心血。2024年,银厂村产笋240余吨,经济收入200余万元。
余热未尽献,老骥不偷闲。为了变“当下改”为“长久立”,巩固拓展保护成果,银发先锋们又迈开蹒跚的脚步,与大家共同商议,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红十条”,把不遵守《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人居环境脏乱差、乱排乱放、下河捕捞等列入“红十条”,一旦触碰村委会将以户为单位列入“黑名单”,3个月内不得享受国家任何优惠政策,形成村里的长效机制,既“治已病”又“防未病”。
微光成炬,夕阳余晖;竹影婆娑,水韵悠悠。在银发先锋的感染带动下,在村民们的善意付出下,如今的赤水源头,水声潺潺鸟语花香,植被丰茂竹香葱郁,一幅生态与发展共生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铺开。(刘劲松、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