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三十载 桃李成荫满园芳——记邵东市城区第一完全小学刘辉林老师

发布时间:2025-07-03 16:29: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湖南省邵东市城区第一完全小学的校园里,每天清晨总能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女教师,她或俯身指导早读的学生,或弯腰捡起走廊的纸屑,或微笑着迎接每一个走进校园的孩子。她就是52岁的刘辉林老师,一位从教33年、担任班主任28年、曾任语文教研组长7年的教育工作者。岁月在她眼角刻下细纹,却从未磨灭她眼中的教育热情。她用半生时光诠释了什么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教育赞歌。

让文字在童心绽放

在多数同龄教师开始准备退休生活时,刘辉林却以惊人的学习力拥抱教育变革。新课改实施后,她主动报名参加教育培训,学习希沃白板操作,现在她能熟练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在执教《江南》古诗时,刘老师别出心裁地带来了青花瓷碗、油纸伞和苏州评弹录音。当孩子们指尖轻触冰凉的瓷釉,耳畔响起吴侬软语的吟唱,那些沉睡的文字突然鲜活起来。“原来‘莲叶何田田’是这样的画面!”学生小雨在日记里写道。这样的场景在刘老师的课堂司空见惯——她会带着糯米和粽叶教《端午粽》,捧着桂花讲《桂花雨》,让语文学习成为一场感官的盛宴。

刘老师创立“生活化写作”教学法,将习作课堂搬进自然与社会。春日里,她带孩子们蹲在校园草坪观察蚂蚁搬家,回教室后一篇篇《昆虫记》便跃然纸上;深秋时,组织“落叶诗会”,孩子们把捡来的树叶贴在作文本上,即兴创作的小诗让家长惊叹不已。她为每个学生建立“写作成长档案”,从三年级稚嫩的日记到六年级获奖的演讲稿,记录着每个孩子在文字世界里的拔节生长。在她的指导下,尹智明的作文发表在省级刊物《小学生导刊》上,张扬、徐红艳、李陆明三名学生的作文发表在《邵阳日报》上,羊丹、佘金豆的作文获得国家级奖,杨裴、肖瑾熙等多名学生的作文获得省级奖。刘老师参加编写的《小学生趣情理自能习作》于2003年10月出版发行。

以心育心见真情

刘老师的办公抽屉里珍藏着一叠泛黄的“心灵对话本”,记录着她与孩子们笔尖上的谈心。学生小浩父母离异后变得沉默寡言,刘老师会在本子上画一个笑脸,附上短短一句:“今天有什么想和老师分享的吗?”三个月后,本子上终于出现了孩子的笔迹:“老师,谢谢您一直等我开口。”

刘老师设计用“班级优化大师”积分奖励学生,将行为习惯量化评价,学生最喜欢的是把“班级优化大师”的积分兑换成现金或奖品,每当看到学生拿到奖品时高兴的样子,她也会露出满意的微笑。

她创立“班级小管家”制度,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每周的“班级议事会”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共同制定班规,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集体”;2023年,她所带的408中队在共青团邵阳市委举行的“红领巾奖章”活动中,获得三星章。

薪火相传育新人

作为资深教师,刘老师不仅自己追求卓越,还致力于培养青年教师,推动学校语文教学整体提升。刘老师总说:“青年教师是教育的未来,我的讲台永远向年轻人敞开。”

她创立“影子跟岗”培养模式,让青年教师像影子般全程参与备课、上课、反思。每周的教研沙龙,她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磨课,从教学目标的精准设定到课堂评价语的锤炼,连板书的字体间距都亲自示范,这种“显微镜式”的研讨,让年轻教师真正领悟到“教育无小事”的真谛。青年教师小黄至今还记得公开课前的夜晚,刘老师陪她磨课到凌晨一点,连板书上的每个标点都反复推敲。“那堂成功的《语文园地》,有一半的灵魂来自刘老师。”小黄老师动情地说。刘老师所带的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比赛,每位老师都能获奖,其中有五位教师成长为学科骨干,三位教师已走上领导岗位。作为语文教研组长,她带领的五年级语文组,2020年被评为邵东市“优秀教研组”。

坚守中的诗意栖居

2017年,刘老师眩晕症发作,走路感觉就像踩棉花,看东西犹如天旋地转,实在没有办法,刘老师只得住院治疗。出院后医生建议休息一周,她第二天就回到了讲台,当她走进教室,看见黑板上“我们爱您”的稚嫩笔迹时,眼泪终于决堤。这些细微的温暖,正是她三十三年如一日坚守讲台的力量源泉。

在批改完最后一本作文的深夜,王老师总爱翻看相册里孩子们的笑脸。那些从歪歪扭扭的拼音到工整的钢笔字,从怯生生的眼神到自信的演讲,都是时光馈赠的最美礼物。正如她在教育笔记中写道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簇火。当我看见孩子们眼里的光,便知道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五十二岁的刘辉林老师,依然保持着教育者的赤子之心。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每个教育日常。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她用自己的教育人生诠释着“慢艺术”的真谛——就像她带领孩子们培育的班级绿植,真正的成长,永远需要耐心等待,静候花开。

在教育的沃土上,她依然耕耘着,静待每一朵花开的芬芳。(作者:姚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