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激扬青春力量——巢湖学院学子开展大别山精神与淠史杭工程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07 10:10:0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皖西大地,一片热血浸染的红色沃土。这里,曾燃起大别山革命的熊熊烈火,锻造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这里,也曾掀起新中国水利建设的澎湃浪潮,孕育了“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2025年7月2日至3日,巢湖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师生一行16人踏上六安这片英雄之地,在革命纪念馆中追寻红色足迹,在“人间天河”畔感悟奋斗伟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7月2日上午,实践团队走进大别山革命纪念馆,浓厚的历史氛围扑面而来,陈列的文物、史料,串联起大别山革命的光辉历程。从早期党组织建立,到革命武装斗争开展,再到全力支援全国解放,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在革命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馆内展品,成为精神传承的“无声讲述者”。破旧军装、生锈武器,每件物品背后,都藏着感人故事。讲解员介绍,六安是“将军的摇篮”。革命战争年代,无数英雄儿女为信仰奔赴战场。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面对敌人围剿,凭借顽强意志开展游击战争,保存革命火种。大别山革命精神,凝聚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与无私奉献。这种精神,支撑着革命先辈们冲破艰难险阻,为革命胜利拼搏。也正因如此革命精神才能薪火相传,永久不熄。参观过程中,成员们驻足凝视展品,认真聆听讲解,深刻认识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六安人民传承大别山革命精神,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代任务中,持续奋进。从落后乡村脱贫致富,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当地群众以精神为指引,攻克难题,追求美好生活。实践团队成员也在参观中,明晰新时代使命:要将革命精神融入学习与实践,以行动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下午,巢湖学院实践团队走进苏家埠战役纪念馆。玻璃展柜中,一支步枪枪管锈迹层层堆叠,扳机处磨损的金属泛着冷光,这是1932年战役中红军战士的武器。“百姓支前”展区,一辆独轮车铁轴处残留暗红痕迹。当年,百姓正是用这样的车在枪林弹雨中运送弹药和伤员。一面“武器墙”上,扭曲的刺刀、变形的水壶整齐排列。苏家埠战役纪念馆里,详实的战役资料、生动的战例展示,让团队成员沉浸式感受那段烽火岁月。战役中军民团结、浴血奋战的画面,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生动注脚,映照出革命先辈不畏艰难、奋勇向前的精神底色。这种军民同心的精神,与淠史杭工程建设中民工协同互助一脉相承。根据党的指挥,将群众力量化作建设动力,为后淠史杭精神的形成埋下伏笔。
7月3日,实践团聚焦淠史杭工程这一工程奇迹。上午,师生们与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工作人员亲切交流,初步搭建起对淠史杭工程的认知框架。从工程缘起、建设历程到如今的综合效益,管理人员的介绍,勾勒出这项庞大水利工程的轮廓。期间,团队对淠河总干渠管理局工程管理科科长沈承成展开采访,挖掘工程深层故事,从规划难题的突破,到建设中各方的协同,让淠史杭工程的形象愈发立体。
淠史杭水利工程展览馆与横排头管理处,成为红色教育实践新阵地。在展览馆,丰富的图文、模型让淠史杭灌区的布局与运行逻辑系统呈现;在横排头管理处,团队成员实地观察水利设施,直观感受工程的宏伟气势。后续在座谈会上对李胜主任的采访,更是挖掘出工程管理运营管理的关键信息。李胜主任围绕横排头人为管理、工程维护与现代技术应用等内容,为团队答疑解惑,展现出淠史杭精神中的“科学求实”,并使淠史杭工程在新时代焕发绚丽生机。
实践的感动,还来自对淠史杭工程参与工人崔如森的采访。一位86岁的六安籍参与工人,回忆起上世纪参与工程建设的亲身经历,话语间满是沧桑与坚定。他讲述当年人力施工的艰辛,从住工棚、缺医少药少食的艰苦条件,到挑土筑坝、兄弟轮流上工的奉献场景,几乎全天都在工地上劳作,连吃饭也是专人送到工地,生动还原出工程建设者们“以横排头为家”的热血岁月。老人脚上有一道伤疤,正是当年工程建设时不小心被石头砸伤留下的痕迹,这是淠史杭工程建设历程的鲜活见证,让团队触摸到历史的真实温度,体会到“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淠史杭精神内核。采访时,“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以及众多荣誉证书。“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干。”老人的话语,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淠史杭工程不仅是水利奇迹,更是共产党员用奋斗铸就的精神丰碑。
两天的实践行程,实践团队穿梭于红色场馆与水利工程之间,挖掘红色基因传承与水利精神延续的生动故事。团队成员深度挖掘淠史杭精神的内涵,解码其跨越时代的生命力,表示要在专业学习中攻坚克难,将淠史杭精神传承发展下去,为青年群体理解历史、汲取力量提供鲜活样本,在未来以实际行动,续写精神传承与实践创新的篇章。(李欣妍、周琴璐、董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