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职业大学:“三融” 协同赋能首都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发布时间:2025-07-08 14:05:3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城教融合,夯实“人人皆学”根基;校地融合,打造“处处能学”网络;育训融合,构建“时时可学”场景。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积极践行这一理念,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以“三融”协同模式为核心,深入探索教育与城市、地方以及培训的融合发展路径,积极打造了“全人群覆盖-全领域贯通-全周期循环”的教育生态,为首都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教融合:夯实“人人皆学”普惠根基

随着新时代首都城市的不断发展,北京科技职业大学主动对接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秉持“精融善新”理念,将“城教融合”作为核心战略,深度嵌入城市发展的整体格局。副校长辛秀兰表示:“学校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将自身的教育资源与城市的产业需求、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并在基础教育领域、军民融合领域、社区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基础教育领域,学校将职业启蒙教育融入百余所中小学课堂,引入机器人、无人机编程等前沿科技课程。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新质生产力的火种。正如一名参与课程的学生所说:“过去总觉得工厂是轰隆作响的钢铁巨兽,现在发现智能车间就像会思考的乐高城堡。”这种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在军民融合领域,学校将军民融合纳入服务体系,为现退役军人开设“时间管理”“有效沟通”等课程。这些课程紧密结合退役军人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从军队到地方的角色转变。一名退伍士兵分享道:“课程教会我如何规划人生‘第二战场’,如何将执行力转化为竞争力。”这些课程的设置,助力退役军人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社区教育领域,学校在社区设立“社会学堂”,为银发群体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小李老师,您看我这照片拍得行不?以前总觉得手机拍照就是按快门,现在才知道光线角度等因素能改变整个画面。”这正是发生在“社会学堂”上的一幕。在这里,数千名老年人不仅学习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还能重拾学习的乐趣,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正如辛秀兰所言:“当教育真正融入城市,每个人都能成为城市发展的受益者和推动者,教育不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而是全龄段市民的‘成长加油站’。”学校通过城教融合,让教育资源惠及更多人群,真正实现了“人人皆学”的普惠目标。

校地融合:打造“处处能学”泛在网络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敏锐地意识到打破“校自为战”孤岛模式的重要性,以“校地融合”为突破口,构建起“校际横向联通、政企纵向贯通、京外协同融通”的全域教育生态,有效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地域和部门限制,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在校际横向联通方面,学校依托跨校联合培养机制,与清华大学联合实施“广西高职名校长(书记)培育项目”等特色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名校导师带教、跨校课题共研、管理案例实战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广西20余所高职院校的书记、校长提供了系统化的培训。一位校长在结业时表示:“清华的治学理念与职教的实践需求相结合,让我们找到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切口。”这种跨校合作的模式,不仅提升了高职院校管理者的专业素养,还促进了不同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在政企纵向贯通方面,学校通过多端协同、多边合作,有效推动了产业技能提升、教育管理强化、京外协同融通。在与国家级经开区共建高精尖产业技能提升培训基地等服务平台,与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联合定制“新能源汽车技术专项培训班”等项目的过程中,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为企业员工提供了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与北京经开区社会事业局联合打造“中小学校领导班子领导力提升研修班”,课程内容涵盖教育部的政策解读、经开区产业规划的案例分析,甚至安排学员到京东方等科技企业参观。通过这种方式,让学校管理者深入了解产业发展动态,拓宽视野,使教育管理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一名中学校长感慨道,“过去总觉得教育和产业是两条平行线,现在发现,学校管理者的视野必须与产业发展同频。”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积极参与京外地区的教育帮扶工作,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开展基层党员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党建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有技能提升的实操方法,对边疆地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一名学员表示:“课程既有党建理论,又有技能提升实操方法,对我们边疆地区太实用了!”学校针对当地的个性化需求,定制了“党建+产业+技能”复合型课程,并组织学员赴首都实地研学,有效助力了基层治理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显著提升。

育训融合:构建“时时可学”教育场景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面临着“阶段性学习”的困境,为了打破这一桎梏,北京科技职业大学以“育训融合”为着力点,创新构建“全时段、全周期、全场景”的教育互通平台,采用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资源整合与共享、学分互认平台构建等举措,使得学习跨越校园围墙,突破时空的限制。

一个集成了专家智库直播系统、智能学习诊断平台、全流程电子档案管理等多个功能模块的平台,能够让学习便捷化成为现实。学校创新打造面向北京高职院校社会培训的数字化服务平台,该平台通过动态数据智能分析,平台能够优化培训流程与资源配置,为学习者提供全时段的学习路径和全天候的学习支持。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夜晚,学习者都能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随时随地登录平台进行学习。

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不仅拓宽了学习的渠道,还延伸了学习的空间。学校推动校级实训室与国家级、省部级基地深度对接,实现设备共享、课程互认、数据互通,构建了“平台通、资源通、数据通”的一体化互通平台。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实训场地。

学分互认平台的落地成为了学习者持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有效激励举措。学校率先组建非学历教育学分认证小组,创新构建覆盖技能培训、职业认证的学分互认平台,积极推进北京市学分银行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员终身学习档案。这一举措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提供了认可和积累的机制。

辛秀兰表示,从数字平台到共享实训,从虚拟课堂到学分互认,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的育训融合实践,重新定义了“学习”的维度,让教育不再是孤立的“孤岛”,每个人都能在终身学习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实践成果与展望

近五年,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在社会培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统筹开展社会培训项目937项,圆满完成省部级以上培训项目98个,累计开展社会培训230919人次,培训足迹遍布包括西藏、青海在内的20余个省市。学校建成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培育培训基地18个,相关实践成果入选北京市职业学校社会服务典型案例集和教育部职业教育典型案例集,并被媒体广泛报道。这些成果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社会培训的品牌形象,形成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协同共进的首都范式,为首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学校校长王伟展望道:“我们正在书写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答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未来将继续深耕‘三融’协同赋能模式,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贡献更大的北职大力量!”未来,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将继续深化“三融”协同模式,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拓展教育服务领域,为推动首都乃至全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科技职业大学通过“三融”协同模式,在城教融合、校地融合、育训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与实践,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城市、地方以及培训的深度融合,还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途径,真正实现了教育的普惠性和终身性。相信在未来,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更多院校参与到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来,共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潘晓艳、陈思、钱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