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筑“巢”聚合力 青春实践促团结

发布时间:2025-07-10 14:44:4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巢湖之滨,自古便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土。从商船往来的码头文化里的互帮互助,到革命岁月中军民同心的鱼水情深,再到新时代各族同胞邻里巷陌间的守望相携,这片土地始终激荡着民族团结的暖流。为深入探索巢湖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有效路径,7月2日至7日,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团结实践团踏上巢湖这片多民族交融共生的热土,先后走访团市委、社区、学校、政府部门等多地,在座谈交流中探寻铸牢工作密码,在基层实践中感悟团结奋进力量,完成了一场关于同心筑巢的生动调研。

7月2日上午,实践团首站走进巢湖团市委,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展开专题调研,双方就主题活动开展、校地合作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新活力。

座谈会上,团市委副书记详细介绍了巢湖市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创新实践:以“巢湖共青团”公众号为宣传阵地,让民族政策深入人心;以“皖疆云队课”为桥梁,建立起皖疆两地青少年线上交流的温暖纽带,联动两地小学开展互动并以书信延续情谊;依托“七彩假期”课程、“青年之家”等平台,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扎根。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深刻感受到宣传教育与平台搭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当日下午,实践团来到巢湖市洗耳池社区,调研社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基层治理中的融合实践。社区以“洗耳恭听”党建品牌为引领,以“洗耳听民声,俯首解民意”为宗旨,始终把社区各族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首位。

此外,社区依托“同心会客厅”平台,汇聚律师、医生等专业力量,常态化开展“法律护航”“健康义诊”等惠民服务——今年以来,已举办多场法律讲座,调解多次矛盾纠纷;已开展多场义诊活动,为数百名居民送去健康关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这样融入日常服务,如春雨般滋润着各族群众的心田。实践团成员在走访中体会到,基层治理中的温情关怀,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的鲜活注脚。

7月3日上午,实践团来到巢湖市北大街社区“同心驿站”,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参观了“茂林乡音讲堂”及展馆文化布置,切身感受到社区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所倾注的心血与智慧。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卧牛山街道、九三学社巢湖基层委、北大街社区干部与受邀群众齐聚一堂,共同分享铸牢工作的实践经验。期间,实践团成员不仅详细了解了“同心驿站”的活动开展情况,还认真倾听了社区群众分享的生活感受,以及大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认知。九三学社社员杨茂林以“同心汇智”为主题,生动讲述了推进巢湖红色历史文化宣传、建设和美社区的故事。接着,他现场开展“皖江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宣讲,带领大家在历史回望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从革命年代到新时代,民族团结始终是一脉相承的力量源泉。

当日中午,实践团走进社区一家经营多年的兰州拉面馆,在寻常的生活场景中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店主与实践团成员聊起对民族团结的理解时真诚地说道:“大家互相帮助、真心对待,日子就能过得越来越好。就像这拉面,面粉、水、调料融合在一起,才能味道鲜美。”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各族群众在互帮互助中凝聚的真情,让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融在各族群众的心心相印中。

3日下午,实践团一行前往巢湖市教体局和世纪新都小学,聚焦教育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展开调研。教体局铸牢工作相关负责人与巢湖学院实践团师生共同开展座谈会。座谈会后,实践团赴世纪新都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调研,深入了解学校“皖疆云队课”的特色举措与实践成效。

在世纪新都小学,“皖疆云队课”负责人重点介绍了“皖疆云队课”特色教育项目的创新实践。并从课程体系构建、师生互动模式、跨区域协作机制、教学成效评估四个维度,详细介绍了学校分学段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做法。云端课堂上,皖疆两地学生共学知识、共话成长;线下书信里,跨越千里的情谊静静流淌。这种“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发芽。

7月4日上午,实践团走进巢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调研市场监管领域如何为民族团结保驾护航。相关领导介绍,工作人员在少数民族经营主体注册登记时提供耐心细致指导,在市场监管中兼顾民族文化差异,采取包容审慎的柔性执法;同时与市委统战部建立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全力营造各民族和谐共融的市场环境。实践团成员围绕经营环境、政策支持、执法案例等方面进行提问,在交流中,队员们深刻认识到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坚实基础。

离开市场监管局后,实践团来到巢湖市委统一战线主题公园,在百年统战史料展区中追溯民族团结的历史脉络。学生讲解员细致解读“统一战线,同心向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的深刻内涵:从革命年代各族群众携手救亡图存,到建设时期并肩投身国家发展,再到新时代共绘民族复兴蓝图,一幅幅历史画卷生动诠释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意义。

成员们驻足凝视,围绕“百年统战中的民族同心史”交流心得感悟,在历史回望中凝聚起新时代团结奋进的力量。

4日下午,实践团一行前往巢湖市城市管理局,深入探寻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城管局相关领导介绍,他们在日常执法中既坚持规范管理,又注重人文关怀——比如在日常监管中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商户的经营习惯,在公共服务中兼顾各族群众的需求,推动各民族群众共同遵守城市秩序、维护公共利益。双方就城市管理领域如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深入探讨,实践团成员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了针对性思考与建议,让“刚性执法”与“柔性关怀”的结合更具温度。

7月5日至6日,巢湖市万达广场人头攒动。实践团在此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电子问卷调查,旨在收集市民意见、了解当地铸牢工作实效。活动中,团队成员分工协作,主动向过往市民介绍调研目的,引导大家扫码填写问卷。此次问卷内容丰富,不仅涵盖市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熟悉度及了解渠道,还包含对民族文化交流、平台建设等方面的评价与建议。

“社区的文化活动让我认识了不少少数民族朋友”“希望多搞些民族美食节、文化展”……市民们积极参与,结合生活体验建言献策。商户们则期待增加面向各族群众的文化交流活动,让生意与情谊共同升温。实践团将梳理分析问卷数据,形成调研报告,为巢湖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参考。

7月7日上午,实践团压轴一站走进巢湖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在专题座谈会中系统梳理巢湖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整体脉络。座谈会上,统战部相关领导结合地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际,向实践团介绍了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落实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以及当地企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深入解读了当地铸牢工作的特色做法与显著成效。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就工作细节深入提问,在交流中对巢湖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七天的调研行程,从机关到社区,从学校到市场,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团结实践团在行走中感悟团结力量,在交流中深化理论认知。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政策落实的细节里,藏在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真情中,融在教育传承的点滴间。随后,实践团将仔细整理调研成果,把基层实践中的鲜活案例转化为理论研究的生动素材,让青春力量助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团结篇章。(巢湖学院:程翰林、薛健、韩信、马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