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的教育长征:在坚守中铸就教育丰碑
发布时间:2025-07-10 14:54:1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坐落于水城区以朵大道,2014年创立,是省级二类示范性普通高中。该校传承了三线建设者“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育领域接续使命。
2014年,30余名教师从辽宁、黑龙江、湖南、广西等地汇聚“以朵村”,开启“文化三线建设”,延续三线精神基因。2025年,六盘水市高考文理科最高分均出自该校。十年来,学校本科率从16.61%提升至90.98%,成为省级二类示范性普通高中,为偏远山区7000余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7名学生送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这深刻体现了教育家精神,彰显了为国育才的担当,为乡村振兴点亮了希望之灯。
这是一段跨越半世纪的精神传承,更是一场从工业脊梁到文化薪火的使命接力。该校以“一群人、一件事、一种精神”为主线,诠释教育家精神在凉都大地的实践成果。
薪火 · 根系
20世纪60年代,位于贵州西部腹地的六盘水,成为西南地区三线建设的主战场。
十余万建设者从东北的工厂、上海的弄堂、华北的田野奔赴而来,他们中有技术精湛的工程师,有朝气蓬勃的青年工人,还有背着行囊的知识分子,在群山深处扎根。
在“好人好马到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他们在荒山野岭间架起厂房,在悬崖峭壁上开凿隧道,用锤声与汗水在喀斯特地貌上浇筑起工业文明的基石。
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一角
六盘水交通闭塞、物资匮乏,建设者住竹篾笆墙、油毛毡顶的“干打垒”工棚,吃粗粮窝头和盐水煮野菜。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他们创造了工业奇迹:1970年,六盘水煤矿基地建成,成为江南最大炼焦煤基地;1975年,贵昆铁路贯通,打开了西南交通大动脉。
这些成就的背后,凝聚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这种精神如同深埋地下的煤层,积蓄着改天换地的能量,正等待新时代教育沃土中迸发光芒。
三线建设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工业布局,更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建构。当建设者们在山洞里建起车间,在峡谷中架起桥梁时,他们也在塑造一种超越地域的精神共同体。这种精神的核心,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的大局意识,是困境中开拓进取的奋斗品格,不计得失。
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校长周化海
半个世纪后,当教育的号角在“以朵村”吹响,三线精神的基因便注入了教育建设者的血脉。2014年8月,当第一批30余名教师从内蒙古的牧场、黑龙江的雪原、广西的丘陵汇聚到六盘水时,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自己正在开启一场教育领域的“文化三线建设”。
当他们在泥泞中搬运棉被,在工地上搭建课堂,在宿舍里备课到深夜时,身上闪耀的,正是三线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生”的精神光芒。这种精神的传承是融入骨髓的行动自觉,是面对困难时“拧成一股绳”的团结力量,是追求卓越时“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
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召开相关会议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被阐述,强调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定教育理想,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这一论述,与三线精神有着深刻一致性。从三线精神到教育家精神,变的是领域,不变的是内核——都是国家战略下的使命担当,艰苦环境中的价值坚守,集体利益至上的奉献情怀。
二十三中学的实践,是三线精神与教育家精神的生动范例。校长周化海提出“责任教育”理念,延续了三线建设者“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统;教师们在泥土地上、毛坯房里,践行“艰苦创业”的三线品格;学校本科率从16.61%提升至90.98%,以教育质量飞跃诠释“勇于创新”的时代价值。可以说,二十三中学十年奋斗历程,是三线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史,是教育家精神在基层学校的生动实践史。
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学生开展劳务活动
群山 · 奔赴
2014年夏天,对包括现二十三中学副校长杨丹丹在内的来自全国10多个省份的30多名年轻人来说,是人生轨迹的重要转折点。这群人中,有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应届生,有在沿海地区已有稳定工作的骨干教师,还有放弃城市优越条件的教育追梦人。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出六盘水火车站时,迎接他们的不是繁华的都市景象,而是通往“以朵村”的泥泞小路。
“记得当时坐了近一个小时的汽车,越走越偏僻。”杨丹丹回忆道,“心里不是没有动摇过,但当看到筹备组领导在工地上晒得黝黑的脸庞,听到他们描绘学校未来的蓝图时,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这种使命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源于对教育事业的信仰,源于对偏远地区孩子求知眼神的回应。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续写着新的“文化三线建设”。
现实的残酷远超想象。当教师们来到以朵时,二十三中学还是“大工地”:五栋未完工的教学楼矗立着,钢筋裸露,沙土堆积如山,临时铺设的水管电线如蛛网交错。没有宿舍,只能租用宿舍,八人挤在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闷热如蒸笼,冬天寒风透过窗缝往里灌。
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老师微机课上指导学生
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学工作从未中断。清晨六点,老师们就打着手电筒来到工地旁的临时教室准备迎接学生;晚上十点,宿舍的灯光依然亮着,他们在备课、批改作业或讨论教学方案。“当时条件确实艰苦,但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就是要把书教好,把学生带出来。”一位物理教师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全体教师的心声。这种“憋着一股劲”的精神,正是三线建设者“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斗精神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
2014年8月初的一个夜晚,成为最早来到学校的那批教师刻骨铭心的记忆。一辆满载800床学生棉被的敞篷货车停在以朵大道上,当时学校道路因施工无法通行,又没有搬运工,而雨势越来越大。如果不及时将棉被搬进宿舍,新生入学时就没有被褥可用。
就在众人焦急之际,筹备组领导一声令下:“全体教师,跟我来!”没有分工,没有抱怨,三十多位老师不分男女冲进雨中开始搬运。从以朵大道到校园的泥泞土路湿滑难行,多人摔倒又立即爬起继续。汗水、雨水、泥水交织,大家只有一个信念:不能让棉被淋湿。
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学生开展跳绳比赛
这场雨夜搬运持续数小时,当最后一床棉被搬进宿舍,老师们瘫坐在地,望着堆积如山的棉被,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那晚,我真正理解了‘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的含义。”一位老师回忆道,“没人要求我们这么做,但每个人都视之为己任。”
这个故事后来被师生称为“棉被精神”,如一座精神丰碑矗立在二十三中学的发展历程中。正如周化海所言:“二十三中学是老师们用汗水甚至血水拼搏出来的。”这种拼搏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集体精神的绽放;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融入血脉的价值自觉。
廿三 · 凿光
2017年,二十三中学迎来了第一届高考,本科输送率仅为16.61%。这个数字如同一块巨石压在全体师生心头,也让社会对这所新建学校充满疑虑。“当时有人说,二十三中学还在建设,能把学生教成什么样?”但廿三中人没有气馁,因为他们深知教育是慢功夫,需要耐心和坚持。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老师们制定了“分层教学、精准辅导”的策略。
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小灶”,针对每个学生的薄弱环节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创新教学方法,将生活实例融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凭着“蚂蚁啃骨头”的韧劲,二十三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2024年本科输送率达到90.98%,成为2017年以来全省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最快的县级中学。2025年高考更是传来捷报,全市物理类、历史类最高分均出自该校。从16.61%到90.98%,这不仅是数字的飞跃,更是教育理念的胜利,是“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教育初心的最好诠释。
2023年,二十三中学成功获评贵州省省级二类示范性普通高中。在创建示范校过程中,老师们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整理资料、优化课程体系;学生们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充分展现良好精神风貌;后勤人员夜以继日改善校园环境。“记得评估前一周,周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庄严宣誓:秉承二十三中学校训,践行责任文化,立足拼搏奉献……”回忆起当时场景,依然令人动容,那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二十三中学全体师生的决心与庄严承诺。
如今的二十三中学,早已不是当年的“大工地”:窗明几净的教学楼、设备齐全的实验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绿草如茵的运动场,处处彰显现代化学校气息。更重要的是学校内涵的提升:“责任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二十三中精神”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如今的二十三中,不仅硬件设施一流,更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六盘水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熔铸 · 新生
在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二十三中学凝练出“廿三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求真务实,敢为人先”。这十六个字,字字珠玑,既传承了三线建设精神,又彰显了教育特色。
“艰苦奋斗”是廿三精神的底色。从租房办学到自建公寓,从泥土地操场到现代化校园,从本科率16.61%跃升至90.98%,每一步都浸透着奋斗的汗水。这种奋斗,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是为了个人荣誉,而是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是廿三精神的核心。教师们放弃大城市优越条件,扎根偏远山区;牺牲休息时间义务辅导学生;甚至拿出工资资助贫困生。这种奉献,不是被动的付出,而是主动的选择;不是功利的交换,而是源于纯粹的热爱。
“求真务实”是廿三精神的品格。学校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而是脚踏实地抓教学,真心实意待学生。从分层教学到精准辅导,从课堂改革到课程创新,每项举措都立足学生实际,每个决策都着眼教育本质。
“敢为人先”是廿三精神的追求。作为新建学校,廿三中未因循守旧,而是勇于创新:推行“责任教育”理念,实行“四横三纵”扁平化管理,提出“管理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战略,有力推动学校快速发展。
廿三精神的价值,不仅在于成就一所学校,更在于为新时代教育注入精神借鉴与实践范式。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廿三中学的实践启示深刻:
精神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廿三中学的崛起证明,坚定信念与顽强奋斗,可在艰苦环境中创造教育奇迹。
团队协作是成功关键。廿三的发展非依赖“名师”,而源于全体教师的团结。从搬运棉被到创示攻坚,从教学改革到扶贫助学,每项成就皆是团队智慧的结晶。
创新是突破必由之路。廿三未走“老路”,而以理念、方法、模式创新,开辟契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为偏远地区教育提供范本。
责任担当是教育者使命。教师们将个人理想融于国家教育大业,连结学校发展与地方振兴,彰显教育家的责任与家国情怀。
结语
做教育大树的根基——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召唤
“人很容易把自己误解成一棵树,得在有限的时光里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但实际上要很多人才能构成一棵树,先得有一些人做树根,再有一些人做树干,还有一些人做树叶……最后还有一些人做了花朵和果实,这也许正是人类文明之真谛。”周化海的这番深刻话语,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内涵,也指明了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与永恒价值追求。
在二十三中学,有深扎基层、默默奠基的“根”,他们是坚守讲台三十载的老教师;有担当重任、支撑大局的“干”,他们是勇挑重担的中层干部;有无声滋养学生的“叶”,他们是悉心辅导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亦有绽放价值、收获成果的“花果”,他们是摘金夺银的优秀学子。正是众人共育,方成廿三中学这棵葳蕤的教育之树,在新时代茁壮成长。(谢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