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张庆香:盼地花灯长兴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10 15:07:5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石堤镇集市上,两位古稀老人用一段韵味悠长的地花灯表演《观音菩萨》吸引了赶集人群的目光。这灵动的身影背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地花灯传承人张庆香近半个世纪的坚守,以及一份对技艺传承的深深忧虑。近日,第四届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吉首大学“药好青春”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深入湘西乡村,对这位地花灯老艺人进行了专访,记录下她的艺术人生与传承心声。

图为张庆香与搭档表演

廿载学艺,一生痴守“扇中情”

“我才二十多岁就开始学了!”谈起与土家地花灯的结缘,张奶奶眼中依然闪烁着当年的热爱。从小爱唱爱跳的她,被乡间老艺人的表演深深吸引,自此拜师学艺。土家地花灯,这朵扎根于湘西沃土的民间艺术之花,以其双人搭档、扇子传情的独特形式,长久绽放在红白喜事、节庆宴席的乡村舞台上。“唱阳戏(当地另一剧种)要扮生旦净丑,腔调复杂,我六十岁才开始学,那才叫难!”张庆香介绍到,相比阳戏,地花灯入门稍易,但其魅力在于曲目繁多、腔调丰富,“有几百首!调子不同,词也各样,腔也各样。”她强调,学会几首不难,但想要精通所有,“不可能的!我这传承人也做不到。”其中,短小轻快的《瓜子红》因易于表演,成为她最钟爱的曲目。

图为张庆香昔日演出照片

昔日盛景,今朝难觅后来人

访谈中,张庆香深情回忆了地花灯曾经的辉煌。“以前谁家过世、娶亲、做寿、修屋,都请我们去唱跳助兴,一个晚上能挣两百多!”地花灯曾是湘西地区乡村人情往来、文化娱乐不可或缺的部分。表演时,旦角需装扮艳丽如花灯,丑角则穿黑衣红裤戴八卦帽,形成鲜明对比。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乡土生活模式改变,地花灯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现在我们老了,跳不动了,人家也不请了。”更令她揪心的是传承的断层。她的孩子远赴他乡经商,无心此道;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放假的孩子也多随父母去了外地。“我真的很怕它失传啊!很想教一班年轻人,可人在哪里呢?”张庆香的焦虑溢于言表。即使偶有年轻人短暂接触,也往往因升学、工作而中断学习。

倾囊相授,矢志传承地花灯

这份沉甸甸的焦虑,源于2010年获得的那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证书。“国家讲要保护,不能让它绝种!”张庆香语气坚定。尽管坦言政府传承人补助有限,但她深感责任重大:“我是传承人,我就要传,不传不行!”她表示,只要有人真心喜爱、愿意学习,无论本地外地,她都愿意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就是一个传一个嘛,不管什么时机,都要让它一代代传下去!这样我们乡村文化才能真正得到振兴!”这份朴素的信念,支撑着她即使只能在赶集日与老搭档相聚表演片刻,也坚持着这门古老的艺术。

图为张庆香的传承人证书

吉首大学“药好青春”社会实践团成员通过本次深入访谈,深刻感受到传统非遗在现代化浪潮中的生存困境与传承人炽热的守护之心。张庆香的困境是众多乡村非遗项目的缩影,也是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挑战。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微光”,将其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资源和乡风文明的独特载体,既需要传承人“愿教”的执着热忱,更需要社会各方为“愿学”的年轻人搭建回归乡土、扎根乡村的平台,创造接触与传承传统的机会和动力。

图为张庆香指导实践团成员学习地花灯

未来,“药好青春”社会实践团将持续探索,致力于将高校的智力资源、青春力量有效注入乡村文化振兴,赋能非遗保护传承,激活乡土文化振兴内生动力,让地花灯的悠扬古调不仅焕发新生,实现乡村振兴美好愿景。(姜梦遥、王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