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县选调生“绿洲红星”宣讲团:星光党课照田垄 硬骨精神润民心

发布时间:2025-07-10 16:06:4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7月9日傍晚,湖南省绥宁县寨市乡插柳村的暑热随着夕阳渐隐慢慢消散。篮球场旁的空地上,刚收工的老人摇着蒲扇围坐闲谈,孩子们追着晚风奔跑,夏夜的惬意在虫鸣中轻轻流淌。

星光作幕,球场变课堂:一场“不期而遇”的田间邀约

这份宁静被一支年轻的队伍悄悄“搅动”——“绿洲红星”绥宁选调生宣讲团来了。他们没有提前搭台、没有刻意吆喝,只是在走访时瞥见了这片自然聚拢的乡亲,便借着球场的灯光、伴着头顶的星辉,把农忙后的闲暇时光,变成了一堂带着泥土气息的微党课。“乡亲们,今天不聊庄稼,咱讲讲咱绥宁土地上的英雄故事。”一句乡音开场白,让闲聊的村民们渐渐坐直了身子。

硬骨铸魂,古今相映照:从战火硝烟到田垄耕耘的精神共鸣

宣讲团的故事,从红军长征时期绥宁鸡公坡战役的烽火里展开。当“独臂将军”贺炳炎的名字被念起时,原本还带着笑意的村民们渐渐敛了神色。

“那会儿贺将军在鸡公坡受了重伤,胳膊保不住了,身边连麻药都没有啊。”宣讲员的乡音里带着沉重,“医生拿木工锯子给他截肢,他咬着毛巾,汗珠子像雨一样往下掉,愣是没吭一声。刚截完,他就撑着坐起来,说‘战斗还没结束,我不能倒下’!”

灯光下,几位经历过苦日子的老人攥紧了拳头,指节微微发白。宣讲员话锋一转:“贺将军这股硬骨头劲儿,不就像咱插柳村人种田吗?天旱了扛着锄头找水源,路难修了顶着日头搬石头;不就像咱村搞乡村振兴吗?遇到坎儿不躲,碰到坡儿不绕——这都是咱老百姓自己的‘硬骨头精神’啊!”

“说得对!”68岁的老党员王大妈猛地拍了下大腿,“我年轻时修水渠,手上磨出的血泡破了又结,当时觉得快扛不住了。现在想想贺将军,咱这点疼算啥?”

乡音传情,老少皆动容:一堂浸着汗味的生动教育

这场党课没有讲话稿,却比任何文本都更动人。宣讲员们扔掉“书面语”,捡拾起村民熟悉的“土话”,把长征历史装进“种田”“修路”“养娃”的日常里。

讲到贺炳炎忍着剧痛指挥战斗时,坐在后排的陈奶奶正给孙子擦汗的手突然停在半空。她望着宣讲员,眼角慢慢泛起潮意,嘴里轻声念叨:“可怜哟,遭那么大罪……”孙子仰起头问:“奶奶,那个叔叔为啥不喊疼?”陈奶奶摸摸他的头:“因为他是英雄啊。”

孩子们听不懂“长征”“战役”这些词,却被“不喊疼”“还指挥战斗”的故事攥住了心。原本扭来扭去的小家伙,突然坐得笔直,眼睛瞪得圆圆的,仿佛眼前真的站着那位独臂冲锋的将军。

红星扎根,火种永不灭:青春力量点亮乡村振兴路

“绿洲红星”四个字,藏着这群选调生的初心——让青春理想在基层沃土上扎根,像星星一样闪光。这场星空下的党课,正是他们用脚步丈量乡村、用真心传播红色火种的缩影。

当最后一缕灯光熄灭,乡亲们的讨论声还在田垄间回荡。贺炳炎的硬骨头精神,不再是历史书里的铅字,而成了老人们扛过困难的“止疼药”,成了年轻人扎根乡村的“强心剂”,成了孩子们眼里“英雄该有的样子”。

星光落在插柳村的稻田里,也落在村民的心坎上。这堂夏夜党课播下的种子,终将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长出生生不息的力量。(绥宁县寨市乡:谢琛、孙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