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百千万”:珠海大学生用创意让古建筑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07-11 09:33:2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2025年7月1日,广东省珠海科技学院美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学生在吴卫光、冯小桃、王璐三位老师的指导下,组建“珠海科技学院古建新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走进珠海市三灶镇海澄莲塘村,对村内极具历史价值的就业堂洋楼展开深入调研。此次调研学生们将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学科特长,助力历史建筑与现代乡村发展的融合。

就业堂洋楼全景

就业堂洋楼的前世今生

就业堂洋楼始建于1908年,是美国檀香山华侨谭俊道的家祠,作为中西结合的洋楼式建筑,它不仅立面采用西式风格,还融入青砖、红泥阶砖等中式传统建筑材料,生动展现了晚清时期岭南地区营造工艺受西方建筑技术影响的演变历程,2015年被列入珠海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

就业堂洋楼已于2023年12月启动修缮工作,并在2024年完成重塑性复原,尽可能还原历史风貌,但周边环境与洋楼的融合及发展仍有待提升。此次珠海科技学院学生的调研与设计工作,旨在通过合理规划,让洋楼与周边环境相辅相成,更好地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古建新生:绘就“百千万工程”青春画卷

活动当日,学生们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详细考察了就业堂洋楼的建筑结构、风格特点,以及周边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他们通过拍照、测量、访谈当地居民等方式,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一位参与调研的学生表示:“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这样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深感责任重大,希望能通过我们的设计,让洋楼重新焕发生机,也为海澄村的发展增添独特魅力。”

珠海科技学院古建新生突击队成员对就业堂洋楼周边进行考察

团队指导老师强调:“所有设计都必须以‘最小干预’为前提,比如在周边增设的休憩设施,将采用与洋楼同款的红泥阶砖材质,既满足现代功能需求,又与历史建筑形成材质对话。”这种“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理念,正是设计对传承的尊重——不追求炫目的视觉冲击,而是让新元素成为历史的“温柔注脚”。

后续学生们将结合专业所学,从景观设计、建筑改造、文化传承等多个角度,为就业堂洋楼周边环境制定详细的规划设计方案。方案不仅注重提升环境的美观性和实用性,还将充分挖掘洋楼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助力海澄莲塘村的乡村振兴和文化发展。

珠海科技学院古建新生突击队成员对就业堂洋楼主人进行采访

古建新生:传承活化于当代语境

对就业堂洋楼而言,传承绝非简单的“原样保存”。学生们在访谈中发现,村里的老人仍能讲述洋楼作为“陆战队本部”时的往事,这些口述历史将被转化为设计中的“隐形叙事”:比如在景观墙嵌入可扫码收听的语音故事,在儿童活动区设置以历史为主题的互动装置,让严肃的历史记忆以更易被接受的方式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我们想让洋楼从‘静态展品’变成‘动态文化载体’。”参与方案构思的学生说,后续计划结合乡村文旅需求,设计小型文化展示空间,既陈列洋楼修缮时发现的老物件,让传承从建筑本身延伸到人的情感联结。这种“设计+口述史”的模式,让历史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记载,而成为流淌在乡村生活中的活态记忆。

设计是手段,传承是目的,而让百年洋楼在当代乡村发展中找到新定位,才是最深刻的“活化”。

珠海科技学院古建新生突击队成员合照

夕阳下,就业堂洋楼的剪影在暮色中愈发清晰。学子们的草图上,设计线条与历史脉络正逐渐交织——这里终将诞生的,不仅是一处美观的乡村景观,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让历史照亮未来”的生动实践。(图片来源:珠海科技学院古建新生突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