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区域神经阻滞技术获批,过敏性鼻炎治疗与围术期康复迎来“双效”新方案

发布时间:2025-07-11 09:41:4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近期落幕的中华医学会第17次全国中青年麻醉学术年会上,精准神经调控技术成为热点议题。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手术中心托娅女士研发的“超声引导下双侧蝶腭神经节复合星状神经节同步阻滞技术”受到广泛关注,被业界公认为区域麻醉领域的重要突破。

该技术于2024年获得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技术新业务临床准入批准,并在多家医院成功应用。作为这项技术的主要发明人和临床应用的推动者,托娅女士凭借扎实的科研背景与临床经验,将这一创新技术成功从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她不仅突破了传统神经阻滞方式在安全性与疗效方面的多项技术瓶颈,也在推广与临床落地中发挥了关键性领导作用,有力推动了我国区域麻醉技术向精准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为临床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

突破性技术:四大创新破解治疗困局

我国过敏性鼻炎患者人数超1亿,传统疗法常面临疗效不稳、易复发、药物依赖性强、治疗周期漫长(通常6-10天甚至数周)等问题,导致患者依从性差、负担重。托娅女士在研发过程中,解决了传统神经阻滞技术的多个难题,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双靶点复合”策略,并通过严格的临床验证确保了技术的安全性和疗效。主要体现在四大关键维度:

1.首创“双靶点复合”策略:

突破单一神经节阻滞局限,首次同步作用于人体最大副交感神经节(蝶腭神经节)与关键交感神经枢纽(星状神经节)。

2.双侧同步实施(颠覆传统)在超声实时导航下,首次实现双侧神经节同步阻滞,彻底告别传统单侧交替治疗模式(需6-10天),疗程压缩至4-6天。

3.技术保障:超声精准导航

面对星状神经节解剖复杂、传统盲穿风险高等难题,托娅女士设计并实现了超声实时引导技术,实现可视化精准定位与穿刺,最大限度规避血管神经损伤风险,减少用药量,这一技术极大地保障了手术的安全性。

阶梯式药物配比(安全核心)托娅女士在药物配比上进行了创新,独创0.03%超低浓度罗哌卡因+复方倍他米松的配比方案,在保障双侧同步阻滞安全性的同时提升疗效,并且减少了麻醉药物的使用。

临床验证:高效、经济、依从性高

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多家医院应用,临床数据显示,该技术显著缩短了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周期,将传统的6-10天缩短至4-6天,治疗费用降低约40%。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高达95%,并在早期随访中展现了持久的疗效。托娅女士通过长期的临床试验与实践,不仅完善了技术操作流程,还对设备与药物配比进行了优化,确保了技术的稳定性和最大化的疗效。

国际前沿问题响应:降低阿片类药物依赖,推动非药物干预

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麻醉药物依赖性问题的加剧,托娅女士的技术为减少对阿片类麻醉药物的使用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通过超声引导下的区域神经阻滞技术,托娅女士的创新方法显著减少了对阿片类药物的依赖,确保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与舒适度,并降低了麻醉药物带来的健康隐患。该技术不仅优化了疼痛管理,还有效减少了麻醉药物的使用,为全球麻醉学科的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应用前景广阔:围术期康复与老年术后认知保护新方向

托娅女士表示:这项技术不仅在鼻炎治疗中具有突破性意义,更为围术期康复和老年术后认知功能保护提供了全新的方向。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如何有效保护老年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已成为公共卫生面临的重大挑战。

托娅女士研发的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围术期的应用能够显著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尤其在疼痛管理和认知障碍干预方面展现出巨大的临床潜力,为老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干预提供了创新的非药物解决方案,显著提高了患者术后康复质量,降低了术后谵妄的风险,为国家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健康挑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托娅女士的技术不仅是一项医学领域的技术创新,更是对国家医疗体系和公共卫生挑战的积极响应。通过创新的区域神经阻滞技术,托娅女士为解决麻醉药物滥用、区域麻醉精确化发展以及老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关键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这项技术不仅推动了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还为全球医疗技术进步贡献了力量,展现了中国在精准区域麻醉领域的领先地位。(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文:吴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