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数"启青禾乡村教育振兴调研团:灌云县乡村教育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11 10:25:1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与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引导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了解国情,7月3日至5日,应用数学学院“数”启青禾乡村教育振兴调研团前往连云港市灌云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通过座谈会、实地调研、支教课堂、乡村振兴企业调研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探寻灌云县教育与乡村发展的脉络,为当地发展贡献青年智慧。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嵇寒冰、教育局后勤服务中心办事员黄生枝、灌云县马蹄小学校长李士旺、灌云县王范小学校长李洪兵、灌云县杨范小学石门教学点校长杨旭、灌云县侍圩村村书记侍剑、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晓飞、团委书记李攻明以及团队七名同学参加本次实践活动。

聚焦基层实践:剖析灌云村小困境

7月3日下午,实践团队抵达灌云县教育局,在灌云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嵇寒冰的介绍下详细了解了当前灌云县村小发展面临的多重挑战:生源持续锐减,部分学校已撤并为教学点,仅少数保留完整办学规模,且未来或逐步向九年制学校转型;虽师资配备标准达标,但因音体美信等小学科教师缺失、教学活动相对单调,与县城学校存在差距,加之农村家长多为祖辈监护,辅导能力有限,部分家庭因贫困等因素难以支持孩子学习,导致教学质量提升受限;尽管村小教师享有超1000元的乡镇补贴,待遇优于县城,但县城教学强度大、村小生源流失的现实,仍折射出城乡教育资源均衡的难题。

图为实践团队与教育局领导展开座谈。金熙珍供图

深入村小一线:触摸灌云教育痛点

7月4日上午,实践团队前往三所村小进行调研。首先实践团队走进灌云县马蹄小学,灌云县马蹄小学校长李士旺介绍道:“我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中老年的教师为主,学生仅有64人。”李士旺校长带我们走进教室,深入了解学校教学设施和硬件设备,感受其办学困境。在走访的最后,李士旺校长笑着对我们说:“马蹄小学很快就要被我蹬没了。”这句看似幽默的话,背后却是对村小未来发展的担忧与无奈,也让实践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城乡教育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离开马蹄小学,实践团队来到了第二所村小——灌云县王范小学。校长李洪兵介绍:“王范小学的学生数量仅有74人,但同样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在走访过程中,团队发现该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尤为恶劣,学校内只能使用井水,教室内连风扇都没有。然而,老师们凭借着对教育的热爱和责任心,努力为学生创造尽可能丰富的学习环境,坚守在教学岗位上,校长李洪兵说:“我本不耐热,但我学会了适应。”李洪兵校长眼中的光从未黯淡,而是对教育最朴素的热爱和那份放不下的责任。

最后,实践团队抵达了第三所村小——灌云县杨范小学石门教学点。虽然该学校环境良好、设施齐全。但是校长杨旭表示:“年轻教师不愿意前来任教,学校教师队伍中四十岁以下教师仅有1名,我们最缺的就是年轻教师,他们带来的新观念、新方法对孩子们很重要。”

此次对三所村小的调研,让实践团队深入了解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学生数量等方面存在的困境。每一所村小都有着自己的困难与坚守,每一位乡村教师都在为孩子们的成长默默付出。如何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留住优秀教师,让更多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图为实践团队在马蹄小学调研。金熙珍供图

投身支教行动:点亮益海学子夏日课堂

7月4日下午,告别三所村小,实践团队一行来到灌云县益海助学中心,随即兵分两路,在两个教学班里为60名中小学生开启了别开生面的支教课堂。

数学文化课上,志愿者们把枯燥的公式藏进趣味故事里,用生活中的经典案例串联起抽象的定理,再穿插几轮紧张又有趣的数学小游戏——孩子们时而为解开谜题拍手欢呼,时而围在一起激烈讨论,原本晦涩的数学奥秘,就在这轻松的互动里悄悄钻进了心里。

人工智能分享课更是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志愿者用“会说话的音箱”“能扫地的机器人”等身边的例子,把高深的人工智能概念讲得浅显易懂。更让人兴奋的是,大家还亲手操作起人工智能,与AI对话,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着对科技的向往。

暑期安全课则像一场生动的“防护演练”,志愿者们结合真实案例,把防溺水的“六不准”、过马路的“三看”、网络交友的“三不”等知识编成顺口溜,孩子们跟着念得朗朗上口,遇到情景模拟题时,还会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答“应该怎么做”。

志愿者们早已备好了水彩笔、笔记本等小礼品,将这些小礼品送到积极互动的孩子手里。清脆的笑声、热烈的讨论、惊喜的欢呼在教室里此起彼伏,原本安静的助学中心,此刻成了盛满欢乐与知识的阳光屋。

图为实践团队在益海助学中心支教。胡卓川供图

探访特色产业:探寻豆丹养殖助农路径

7月5日上午,实践团队的调研脚步转向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场——灌云县侍圩村的豆丹养殖支柱企业。走进企业核心养殖区,侍圩村村书记侍剑一边带领大家查看豆丹生长环境,一边细致介绍着这条特色产业链的运作:“咱们的豆丹从育种到加工都有严格标准,眼下产品主要在省内热销,但品牌名气还没打出去,想往省外拓市场,确实得费不少劲。”

作为“中国豆丹美食之乡”,灌云早已不满足于单一的养殖环节。如今这里已编织起一张覆盖育种研发、生态养殖、精深加工、电商销售乃至豆丹主题文旅的全产业链网络,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豆丹产业集聚区。而这一切的根基,正是那套“大豆+豆丹”的创新种养模式——通过优化豆丹养殖周期与大豆生长节律,既让豆丹个头更壮、产量更高,又保证了大豆亩产不打折扣,真正实现了“一亩田收两份粮”的双赢。

侍剑书记指着连片的种养基地,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许:“现在我们正联合高校搞品种改良,让这小小的虫子变成带动更多乡亲致富的‘金疙瘩’。等品牌响了、路子宽了,说不定将来全国人民都能尝到咱侍圩的豆丹味。”

图为实践团队在当地豆丹产业园调。金熙珍供图

此次的实践活动,让“数”启青禾乡村教育振兴调研团的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教育振兴,恰是乡村发展最坚实的基石。那些村小里坚守的身影、助学中心里孩子们求知的眼神,都在诉说着教育对乡村未来的重量——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希望的播种,是让乡村留住人才、焕发活力的源头活水。  

教育与产业的相互赋能、协同前行,正是乡村教育振兴最动人的图景。作为青年学子,团队将带着这份调研收获,把课堂所学与乡村所需紧密结合,既为教育振兴献计献策,也为产业发展贡献数理智慧,让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教育振兴的浪潮,让“青禾”在教育的滋养与产业的沃土中,茁壮成长。(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彭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