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积分激活内生动力,成都双流探索精神康复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14 15:21:0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在精神疾病康复的漫长征途中,“被动治疗”始终是难以回避的困境,患者因认知、情绪等障碍,常对康复训练参与不足,导致社会功能悄然退化。成都市双流区第四人民医院(区精神卫生中心)直面痛点,以患者真实需求为原点,创新推出“康复积分计划”,以一套精巧的正向激励机制,点燃患者重建生活技能、重拾康复希望的内在动力。
积分体系:小目标推动大改变
“整理床铺+1分,协助病友+2分,参与手工+3分……”医院精心构建了一套“行为积分支持体系”,将康复这一宏大目标科学拆解为生活自理、行为规范、社交互动等多维度的日常任务。整理内务、维护环境、参与工疗活动……每一次积极行动都在累积宝贵的康复积分。
“以往反复动员患者参与活动效果有限,如今他们主动询问‘今天哪些任务可以攒积分’。”医护人员对此转变深有感触。抽象的康复目标化为触手可及的成长阶梯,患者在完成任务中逐步掌握生活技能,为回归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积分价值:有温度的个性化支持
积分远非冰冷数字,它构建起充满温度的康复生态。在这里,积分可灵活兑换生活物品与特殊权益:10分可换泡面零食,20分兑换毛巾袜子,30分则能申请宝贵的额外亲情通话时间。月度积分优异者不仅可竞选“病区生活委员”,获评“康复进步之星”更能收获定制鼓励礼包。
一张清晰的“病区积分表”成为无声的引导者:规范叠被、整齐摆放洗漱用品等生活习惯类任务可获1-2分;主动打扫、帮助他人等行为规范类举动奖励1-2分。同时,“不穿病员服-2分”等规则巧妙地将行为规范融入激励体系,兼顾个体差异与整体管理。
成效初显:从病区互助走向社会回归
计划实施以来,变化悄然发生:患者从被动接受护理转向主动规划积分任务;病区内互助氛围日益浓厚,一句“你被子叠规范点”成为新的日常用语。更重要的是,患者在参与劳动与社交中逐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功能重建取得实质性突破。
该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侯渝蓉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机制,以“正向激励+个性化支持”为双核,探索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康复模式,推动积分体系与社会适应性训练深度结合。同时引入多元社会资源,丰富积分权益,让康复在“劳动攒积分、积分促康复”的良性循环中,真正助力患者重拾有尊严、有价值的生活。(成都双流卫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