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万年贡米的文化密码——稻作文明的传承与新生

发布时间:2025-07-14 15:48:2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为探寻万年贡米背后的稻作文化根脉,切身体验农耕生活,上饶幼专青禾向阳队踏上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队员们将在生产车间见证传统技艺与现代设备的碰撞,聆听“省贡米非遗传承人”程道明讲述传承密码,在葛毛坞村参与糍粑制作,在水田里体验农耕劳作,在实践中触摸这跨越千年的文明印记。

稻香里的文明根脉——万年贡米与农耕文化的青春对话

当三下乡青禾向阳队的脚步踏入万年县裴梅镇荷桥村,一场与稻作文明的深度对话就此展开。在万年贡米的生产车间里,传统砻谷技艺与数控设备的碰撞,不仅是时代的交响,更是稻作文化在传承中求新的生动注脚。程道明老师掌心的老茧与车间里的机械嗡鸣,共同诉说着“省级贡米非遗传承人”的坚守——那是从祖辈手中接过的稻种,是历经千年打磨的技艺,更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密码。

(程道明老师在生产车间里介绍贡米的生产过程)

队员们在程老师进行深入采访中读懂,不仅是“冷浆田育好米”的自然馈赠,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米”背后的生态智慧。随后,团队踏入贡米生长的田间,冷浆田独有的温润触感与稻苗蓬勃的生命力交织,让“稻作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它是程老师口中“代代相传的严苛标准”,是冷浆田与稻种千年磨合的默契,是从播种到收获全链条里藏着的生存哲学。

(程道明老师在田间给学生科普贡米生长环境)

体验农耕烟火气,淬炼青春传承心

葛毛坞村村委会大堂里,蒸腾的热气裹着浓郁的糯米香扑面而来,这是农耕文化最鲜活的邀请函。石臼中,蒸熟的糯米圆润饱满,轮流抡起木槌,随着“咚、咚”的厚重声响,木槌与糯米反复碰撞、碾压,变得愈发软糯绵密。这起落间的节奏里,藏着农耕文化最生动的注脚:木槌敲打出的不仅是软糯的糍粑,更是人与传统最亲密的共振。当队员们捧着自己亲手捶制的糍粑,尝到那分清甜时,农耕文化的传承再也不是轻盈的口号,而是像这糯米般,在反复捶打中沉淀出的韧性,是“一分耕耘一分甜”的朴素真理。

(在葛毛坞村村委会大堂里参与打麻糍)

午后的水田,是最深刻的实践课堂。骄阳下的弯腰插秧,让“汗滴禾下土”从诗句化为切肤的体验——泥浆漫过脚踝的沉重,腰酸背痛的疲惫,最终都凝结成身后那片整齐的“绿毯”。新插的晚稻秧苗在水田中舒展嫩叶,而早稻已披上灿烂的金装。队员们用镰刀划过稻秆的脆响,稻穗坠满掌心的沉实,这份重量让年轻的手掌真切体会到丰收的质感,大家迫不及待踩上打谷机打谷,在"咚咚"的节奏声中,金黄的稻粒欢快地跳跃着,每一粒脱落的稻谷都在表达农民丰收的喜悦。这片土地用最直接的方式教会幼专青年:农耕文明的核心,是对自然的敬畏,是对劳动的尊重,是“脚踏实地”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学生在田间打谷)

万年之行,是一次沉浸式的稻作文化研学。在荷桥村,队员们见证了传统砻谷技艺与数控设备的共生,从程道明的坚守中读懂了“冷浆田育好米”的生态智慧与传承密码,让稻作文化从抽象概念化为可感的自然默契;在葛毛坞村,捶打糍粑的烟火气与水田耕耘的汗水,让农耕文明的韧性与真理落地生根,切身领会到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劳动的尊重。不仅让队员们完成了对稻作文化与农耕文明的立体认知,更在心中种下知农爱农的种子,为他们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振兴,积蓄了源自千年文明根脉的力量,让稻香里的传承与担当,成为青春最厚重的注脚。(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禾向阳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