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壳新生记:湛江科技学院学子如何让废弃蚝壳成为渔村“绿色黄金”

发布时间:2025-07-15 08:47:3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在湛江官渡镇的海岸边,潮水退去后露出的不是金色沙滩,而是连绵的白色"蚝壳山"。空气中弥漫的腥臭让路人掩鼻疾走,蚊蝇在堆积如山的废弃蚝壳上盘旋。渔民们都摇摇头:"这些壳子,是生蚝留给我们的甜蜜烦恼。"

作为"中国生蚝之都",湛江年产生蚝40-50万吨,占全国产量10%-12%,但每年22.4万吨废弃蚝壳中,70%被丢弃,20%投海,堆积量可铺满23个足球场,成为当地渔村难以承受的生态负担。

第一章:实验室里的"点壳成金"术

"为什么不能把蚝壳变成会呼吸的涂料?"负责人在实验室突发奇想。这个湛江姑娘的童年记忆里,满是父亲养殖场边发臭的蚝壳山。

三年前,湛江科技学院的实验室里,一群怀揣着梦想的学生开始了一场豪赌。他们收集了上百袋废弃蚝壳,在刺鼻的气味中进行实验。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突破终于来临:

碳封存协同技术:抗菌率99.9%

微孔活化技术:甲醛吸附92%、防火性能佳

仿生矿化技术:VOC降解93.4%、寿命提升430%

当第一桶乳白色涂料从反应釜流出时,负责人激动地记录:“30吨废弃蚝壳可转化为3060(10kg/桶)桶生态涂料,蚝壳的钙质结构使其性能超越传统产品。”

第二章:渔村攻坚日记

团队深入污染最严重的麻俸村,构建"一社一队一基地"模式:

建立回收网络:在4省设立3个回收基地

技术赋能村民:开展15场培训

保底收购:签约12家合作社,渔民月增收1200元

“以前处理蚝壳要倒贴钱,现在每月多挣上千块!”——遂溪县渔民

团队构建的"一社一队一基地"模式逐渐成型:在4省建立3个回收基地,成立5支志愿队,与12家合作社签约。回收蚝壳六个月后,麻俸村的土壤pH值从9.2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第三章:蓝色经济的青春答卷

站在在北潭港的海岸边,曾经堆积如山的蚝壳已不见踪影。负责人在项目笔记中写下未来计划:

2025-2026蚝业帮助:优化涂料核心技术与工艺流程,推广至15市,建立7支志愿队辐射90个村、惠及养殖户440户

2027-2028扩研助农:扩大研发规模,覆盖5省55市,辐射43个合作社,惠及1036户

2029-2030多元富农:丰富涂料品类谱系,扩大产能,带动12500人就业

"我们不是简单地处理垃圾,而是在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经济。"负责人捧起一把洁白的蚝壳粉,"这些曾被视为废物的东西,正在成为渔村的'绿色黄金',让乡亲们守着大海也能富起来。"

如今,当潮水再次退去,露出的是干净的沙滩和正在建设的"蚝壳涂料产业园"。夕阳下,最后一批回收的蚝壳被送入生产线。明天,它们将变成一桶桶生态涂料,继续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湛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