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聚力书写新时代振兴答卷

发布时间:2025-07-17 11:28:0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高校青年如何走进乡村?又该如何用专业服务乡村发展?近日,福州大学“赤岸溯源·乡遗筑梦”实践队赴福州市永泰县丹云乡赤岸村,围绕“校地合作、问计于民、科技赋能、志愿服务、成果共展”五个维度开展集中实践。团队以脚步丈量民情,以科技拓展边界,以行动回应关切,奋力书写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双向奔赴”答乡村之需

“校地合作”不是口号,而是一场双向奔赴。7月7日,福州大学“赤岸溯源·乡遗筑梦”实践队与丹云乡党委政府召开校地合作座谈会。丹云乡党委书记陈齐慧、乡长林心对实践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丹云乡的基本情况、产业发展方向及特色资源的开发现状。

座谈会上,学院团委副书记王颖慧老师、风景园林系张雪葳副教授介绍了实践总体思路,强调将依托专业优势,聚焦村庄规划、空间治理与文化保护,深入探索“设计赋能”与“在地共建”的路径机制。实践队成员结合实地调研,交流了对村庄风貌、居民需求的观察与思考。

双方就村庄空间资源重组、闲置资产盘活、产业共育机制等议题深入交流,达成初步合作共识。此次座谈为校地深度融合、实践落地提供了方向指引,校地双方持续加强互动交流,探索常态合作新范式。

“问计于民”筑振兴之基

一草一木皆乡情,一言一语皆民声。实践队聚焦村庄现状与民生需求,组织开展多维调研。队员们走访前洋村原党支部书记王文昌,了解村庄发展脉络与空间结构变迁;入户走访村民,围绕住房使用、功能布局、居住满意度等问题展开问卷调查,获取大量一手数据。

调研之外,队员还在学院建筑系殷永生老师指导下开展“古厝踏查”,系统识别典型民居构造、装饰细部与文化意涵,梳理其承载的历史文脉与社会记忆。他们走进传统古建筑马鞍厝,与寨主面对面交流,聆听关于结构设计、宗族制度、节庆礼仪等口述记忆,进一步理解古厝背后的社会结构与人文精神。

“从村民口中听故事,在瓦片缝里找答案。”队员们在脚力、眼力、脑力的锻炼中,读懂了乡村,也读懂了专业的意义与使命。

“数智赋能”护文化之脉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脚下有泥”的实地勘察与“手中有数”的科技支撑。在风景园林系张学葳副教授、建筑系李泽辉教授指导下,实践队以科技为支撑,对村庄历史遗存进行高精度数字建档。队员们使用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与点云重建技术,对下寨厝、马鞍厝、铳楼及其所在场景开展精准建模。基于高精度三维激光点云重建生成的建筑模型,不仅完整还原古建空间形态,也为后续设计、活化与展示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测绘技术的叠加使用使调研成果实现“从纸上到云端、从二维到三维”的飞跃,体现了实践队在精确测量、虚拟设计、三维可视化方面的专业素养,也展现了数字技术介入乡村更新的巨大潜力。

“以劳育德”炼为民初心

志愿服务不是“走过场”,而是青年学生“与村共生、与人共情”的主动选择。一周以来,实践队奔波于街道与田间,承担起“服务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角色。他们在中医药文化场馆中倾听药理讲解、学习香囊制作,在田间实地考察三叶青等本草植物的培育方式与药用价值;在丹云乡“健康义诊”活动中协助医生开展登记、发药、解释药品说明,协同完成服务闭环;同时,队员们还深入村组,通过推普宣传、反诈讲解、助学政策解读等志愿活动,面对面与村民交流,提升基层公共意识。

无论是帮助村民解读药品说明,还是用普通话为村民读一段历史典故,队员们用行动诠释了“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形象。

“成果共展”见知行之果

成果展示不仅是阶段总结,更是知行融合的实践回响。在实践过程中,学院党委副书记黄永斌也多次深入实践点,实地了解队员起居与安全状况,组织成果展示演练,从展示逻辑、语言表达到图文排布,逐一指导、精细打磨。

7月12日,校党委王向阳副书记一行赴实践点调研指导。在赤岸村下寨厝,实践队队员依次汇报了在古建测绘、闲置房调研、传统建筑活化利用、服务实践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张雪葳副教授向王向阳副书记展示了基于高精度三维激光点云重建技术生成的场景模型。体现了师生团队的技术积累与专业实力。

王向阳副书记充分肯定了实践队的调研深度、表达能力与设计思路,他指出,社会实践要“走出去”,更要“沉下去”,希望同学们将专业所学与家国情怀结合,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汲取营养、增强才干、实现价值。

“希望留下的不只是数据,更是可延续的改变。”实践结束后队员们如是说。他们将调研报告打磨至深夜,将点云数据逐帧校准;他们在烈日下搬运设备,也在村民家中围炉而坐。这不止是一次短暂的“三下乡”,而是一场关于专业、责任与温度的深刻旅程。

青年与乡村的相遇,不应止于一场实践,更应成为一段持续回应的“双向奔赴”。未来,福州大学“赤岸溯源·乡遗筑梦”实践队将继续坚持“以走促学、以行促思、以研促建”的理念,推动更多师生扎根基层、走进田野、深入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