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旬阳市双河镇:“稻”路宽广产业兴
发布时间:2025-07-17 14:27:2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盛夏,经过大半天降雨的滋润,连片的稻田生机盎然,满眼皆绿。在稻田边的水塘里,三五成群的小鱼来回游动,好不快活;环绕稻田建设的人行步道,平坦干净;还有一旁的小河,水声潺潺,清澈见底……这里是陕西旬阳市双河镇卷棚村铺展在大地上的美丽乡村“画卷”。
“目前已进入水田管护的关键时期,我们安装的这种钟罩式诱捕器,绿色无害,自动化设计,不需加药,对生态毫无损害,是天然和绿色环保的防虫利器。”卷棚村党支部书记黄林权正蹲在田间,仔细查看稻米长势和虫害防治情况。他说稻田种植区位于双河镇西岔河小流域,全村已发展水稻种植570亩。其中采用“稻渔种养”模式的有120亩。这里优良的生态环境和高标准种植管护,造就了高品质的大米。目前逐步打造成了“田园双河”“秦陕红”“早阳春”等区域农业品牌,颇受市场青睐。
据了解,近年来,双河镇充分依托西岔河流域独特的自然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创新探索“稻渔种养”模式,并逐步向稻渔综合种养、田园观光等领域拓展延伸,走出了一条“以地兴业、以地富民、以地促美”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广阔路径。
“发展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我们结合区域实际,探索农业发展中‘稻田+’模式,做大做强水稻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增效,群众增收。”双河镇镇长胡万锋说,目前,全镇水稻种植集中在西岔河流域的6个村,面积共6700亩,是全镇的支柱产业。
种一块地,造一处景。双河镇着眼于西岔河气候和土地优势,实行稻油轮作耕种方式,形成了春可赏油菜花海、夏能看田园碧波、秋可观稻浪翻滚的独特农耕景观,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前来打卡。流域各村又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将农事生产与观光旅游相融合。把原来的产业土路改变为彩色沥青防滑观景步道,把过去传统的灌溉渠改造为生态水景步道,沿途又点缀休息凉亭、观光打卡台等景观节点,把农田变为了风景。
“哇,稻田里面还能养鱼,这是我第一次见。”据黄林权介绍,今年7月初,陕西一所大学组织学生前来进行研学实践。当同学们看到一大片绿油油的稻田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尤其对于稻田养鱼种养方式很感兴趣,优美的田园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每个同学。“真是不虚此行。”大家纷纷表示,以后会把这里推荐给更多的同学。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双河镇党委政府为推动稻渔综合种养项目长效发展,创新建立“政府搭台、村社主导、园区承载、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和产业链“田间党建”管理模式,系统解决“种、管、卖”全链条核心问题。通过系列举措,西岔河大米品质显著提升,产量显著增加,单价上涨明显,有力助推了产业增效群众增收。
“以前的大米每斤只能卖到1.6元,实行‘稻渔综合种养’和精细化管护后,现在每斤最低都能卖到2元以上。每亩水田能产1000斤大米,2000多斤鱼,算下来,每亩地比以前要多增收2000元。”黄林权说,增收是肯定的,现在实现了“一地三收”。而且随着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全村群众都被牢牢地嵌入了产业链中,受益于产业当中。该村的水稻种植大户庞世意,不但自己种植了100亩稻田,还负责管护村集体水稻60亩,常年用工15人,每人每天收入120元。“在最忙时,人手不够用,还要去外村找人。”庞世意说。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山水画廊、田园双河’建设目标,以‘稻渔共生’为支点撬动传统农业提质升级,以‘农旅相融’为引擎激活全域振兴,努力把双河打造为一个可复制、可持续的区域特色农业标杆,为推动全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双河力量’。”双河镇党委书记谢自豪信心满满地说。(陕西旬阳市双河镇政府:万百惠、翁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