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眼,大疗效!湖南省汝城县中医医院首例胆总管结石顺行球囊推石术成功实施
发布时间:2025-07-18 10:47:1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身上就一个小针眼,躺了半小时就不疼了,黄疸也慢慢退了,真是没想到这么神奇!”7月上旬,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中医医院外一科(普外、泌尿外科)病房,79岁的陈某球奶奶拉着医护人员的手连连道谢。
这位被胆总管结石折磨得吃不下、睡不好的老人,通过一项“小针眼”的微创技术,成功摆脱了病痛。
高龄患者的治“石”困境
陈奶奶的求医路并不顺利。入院前一周,她突然出现全身皮肤发黄、眼睛巩膜泛黄,一阵阵的腹痛像“拧毛巾”似的,还伴着恶心呕吐,吃不下任何东西。家人赶紧送她到汝城县中医医院,CT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结果很快出来:胆总管下段藏着一颗“拦路虎”——结石阻塞了胆管,导致胆系重度扩张,胆汁排不出去,才引发了阻塞性黄疸和剧烈腹痛。
术前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年纪大了,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开刀太吓人了。”面对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陈奶奶和家属犯了难。传统外科手术需要开腹,对高龄体弱的她来说风险太高;内镜下取石(ERCP)虽然微创,但患者胆管扩张严重,操作难度和穿孔风险也不小。拒绝外科手术、又怕内镜风险,治疗陷入了僵局。
多学科会诊“拆弹”方案
难题摆在眼前,汝城县中医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介入医学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唐汝军带着团队,联合外一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专家围着陈奶奶的病历“啃硬骨头”:患者79岁,体重仅40公斤,心肺功能一般,外科手术耐受差;内镜取石可能因结石位置特殊、胆管扩张明显增加并发症风险。
“能不能试试顺行球囊推石术?”唐汝军的提议让会诊现场有了新思路。这种名为PTPBD的技术,是国内新兴的微创介入手段,不用开腹,也不用从口腔进镜,从肝脏上的小针眼就能解决问题。经过与家属反复沟通手术原理、风险和预期效果,陈奶奶一家人终于放下顾虑:“相信医院,相信你们,我们同意做!”
半小时的“顺行”突围战
手术当天,陈奶奶在局麻下保持清醒。唐汝军团队在DSA引导下,精准定位肝右前叶胆管,用细针穿刺建立通道,随后置入一根细细的血管鞘,如同为结石开辟了一条“专用通道”。
手术中
手术中
顺着通道,硬导丝小心翼翼地穿过胆管,直达十二指肠乳头。接着,一枚特制球囊沿着导丝缓缓前行,在乳头处“温柔”地逐级扩张——这个过程就像给狭窄的瓶口“松松劲”,为结石排出扫清障碍。
最关键的一步来了:球囊精准抵达结石上方,缓缓充盈后如同一只“小手”,稳稳托住结石向下推送。随着“噗”的一声轻微响动,结石顺利滑入肠道,将随消化道自然排出。整个手术仅用30分钟,术中出血不足5毫升。
术后复查
术后造影显示,原本阻塞的胆道豁然通畅,留置一根细细的引流管观察即可。一周后复查,胆道无残余结石,引流管顺利拔除,陈奶奶的黄疸消退,腹痛消失,很快康复出院。
微创技术打开治“石”新门
“顺行球囊推石术的优势,在于‘顺行’二字。”唐汝军解释,传统内镜取石是从口腔逆行进入胆管,遇到结石位置特殊、胆管扩张严重时容易“卡壳”;而PTPBD从肝脏穿刺建立通道,顺着胆汁流动方向推送结石,更符合生理结构,对高龄、体弱、合并基础病的患者格外友好。
相较于外科手术,这项技术创伤仅为一个3毫米的针眼,局麻即可完成,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患者当天就能下床活动,住院一周左右就能康复。尤其对ERCP失败、严重胆道感染、梗阻性黄疸的高龄患者,堪称“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
此次首例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汝城县中医医院在微创介入治疗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也让县域内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前沿的医疗技术。正如陈奶奶所说:“不用去大城市,县里的医院就有这么好的技术,这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气!” (供稿:李青竹、唐汝军、朱孝勇、供稿单位:湖南省汝城县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