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如灯 照亮二十五年教育长路
发布时间:2025-07-18 10:47: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玥——记武冈市幸福芙蓉学校教师曾旭的教育人生
晨光初透芙蓉园檐角时,六年级教室的窗前总立着一个熟悉的身影。曾旭老师习惯在早读课前驻足于此,望着芙蓉学子如衔着晨光的小鸟般涌入校园。这条守望的走廊,他已走过二十五个春秋——从邓家铺中心小学的青砖瓦房,到光明小学的窗明几净,再到如今幸福芙蓉学校的崭新教室,变的是校园风貌,不变的是掌心始终温热的育人情怀。
一、讲台:他的星辰大海
“书山有路勤为径”,这句写在教案扉页的格言,是曾旭的教育密码。无论身处哪所学校,他始终是校园里最早亮灯的人:晨曦中伏案备课的身影,红笔在作业本上勾勒的圈点比晨光更刺眼;深夜里制定的个性化辅导计划,字迹比星光更细密。在邓家铺中心小学兼任政教副主任、总务主任甚至教育扶贫信息管理员的日子里,繁杂事务从未淹没他对课堂的热忱。他独创"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带学生排演《论语》课本剧,让千年智慧在舞台上鲜活;组织拔河比赛,让团队精神在汗水中生长;牺牲的午休时光,化作学困生作业本上日渐工整的字迹。
调任光明小学的两年,他创造的“奇迹”至今被家长传颂:所带毕业班斩获语文单科年级第一、语数英三科总分第一,学生作文登上《武冈文艺》,邵阳市竞赛奖状贴满教室后墙。“老师的课像磁石”,家长们说。而他总淡淡回应:“不是我厉害,是孩子们眼里的光,让我不敢停下脚步。”
二、心灯:最暖的港湾
在幸福芙蓉学校的办公室里,有个上了锁的铁盒,装满留守儿童写给:“曾爸爸”的信笺。2024年结题的邵阳市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策略研究》背后,藏着无数温暖故事:他陪父母离异的孩子在操场走完三晚夜路,帮家境困难的学生垫付三年餐费,将手机号设为班级“24小时心理热线”。
那个总在作文里写"灰色的天"的女孩小雨,曾躲在图书室角落。曾旭每天留一小时教她练字,当她的钢笔字在市级比赛中获奖,捧着证书说"老师,我觉得天是蓝的了"时,他转身悄悄抹去眼角的湿润。这些瞬间,如散落的珍珠,串起了“德育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背后最柔软的内核。
三、坚守:平凡中的永恒
坚守中的曾旭,仍保持着“最早到校、最晚离校”的习惯。作为年级组长,他将年轻教师的教案批注得密密麻麻;作为语文骨干,他的公开课永远坐满旁听的老师;退休教师评价他:“像老黄牛,更像开荒牛”。
书架上,省市级获奖论文与“教育教学先进个人”奖状叠成厚沓,但最显眼的,是那张泛黄的2000年照片——青涩的他在邓家铺中心小学土操场前笑得灿烂。二十五年过去,青丝染霜,眼里的光却始终如初。
暮色中,他锁好办公室的门,走廊里传来孩子们的道别声。这双握过粉笔、牵过小手、翻过课本的手,托举过无数梦想。他从未渴望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只愿做一盏灯,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这盏灯,二十五年如一日,亮得踏实,暖得长久。(武冈市幸福芙蓉学校:刘亚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