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幼高专“文行四时队”开展“春启侨韵 乡梓衔青” 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2 10:31: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图为实践队在校出征合影(实践队供图)

春者,四时之始,万物萌动之序章,而农耕文化犹膏壤之藏春,于无声处发其华,在吐纳间成其大。为赓续乡村文化振兴之薪火,2025年7月7-8日,泉州幼高专文行四时队前往全国“四季村晚”春季主会场——晋江梧林传统村落,叩侨乡文化之根脉薪传,悟闽南精神之奋进锐行。

侨乡春信,燕归寻根

“春至梧林第一枝,古厝新声正逢时”。晋江梧林传统村落,坐落于山海,集闽南文化、海洋文化与侨村等特色为一体。梧林以文化赋能乡村,连续四年打造的“梧林闽南年”,融汇闽南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农耕智慧与华侨“春晖报桑梓”的家国情怀,荣膺2025年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暨福建省春季“村晚”主场地,成为展现闽南春韵的文化窗口。

春乃归燕衔泥、游子返乡之时节,而梧林侨乡之文脉,恰系海外赤子之乡愁与根系。7月7日上午,实践团队走进晋江梧林传统村落,在讲解员郑佳辉的引导下,队员们于侨批馆触摸泛黄信笺上的火漆印记,感受字里行间跨越山海的家国深情;仰望永世“朝东”的门楼,体悟侨乡不变的文化根脉,聆听战火中守护燕巢的动人故事。实践期间,实践队员与梧林文化研学导师王艳秋围坐畅谈,从番仔楼的闽南砖雕技艺中,解读“敢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队员们深入巷陌感受凝固于砖瓦间的生命力,乡老们如数家珍的讲述,生动展现了侨乡文化的深厚底蕴——当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跫音共鸣,这便是乡土中国最生动的春之叙事。

图为实践队参观侨批馆(实践队供图)

匠心镌古,刀骨生新

“砖雕不语话春秋,燕尾凌霄闯四方。”闽南红砖古厝乃梧林至彰之文标也。7月8日上午,实践队前往闽南红砖文化艺术馆,聆听非遗传承人伍建东讲述砖雕技艺如何如何破旧立新。馆内所列明清红砖厚重古朴,伍师新作细腻灵动。他运镂空之轻灵,施双色之辉映,雕琢越世之佳作。尤以《闽峤金蛇,瑞霭盈疆》匠心独运:蛇首破门欲出,既承闽越蛇图腾古意,更昭示“爱拼敢闯”的奋进精神。

“一凿一刻皆气魄,出砖入石见精神”——闽南砖雕之道,尽显此方水土孕育之铮铮风骨。队员们观伍师运刀如笔,游刃砖面,须臾间缠枝纹便若灵藤跃然砖上。在伍师的指导下,队员初试勾纹,虽运刀未熟,然指触砖尘,顿觉百年古艺,尽于方寸之间。此中真意,恰合非遗传承之要义:既当如新芽深植,固守传统之本;又须似嫩枝破土,敢开新境之先。纷纷砖粉,犹如文化传承的种子随风播撒,终在年轻一代的心田孕育新的生机。

图为伍建东老师指导实践队员体验砖雕技艺(实践队供图)

古厝抽枝,童蒙承薪

梧林传统村落的振兴之路,恰如一场春日的耕耘与播种——从“空心村”蝶变为文旅典范,融戏曲文韵,纳娘惹新风,兴非遗工坊,创服饰新业。游人云集催经济,青年归巢注活力。“四季村晚”引领“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的振兴模式印证了文化传承要在守正创新中赓续绵延。

图为实践队为幼儿讲解番仔楼建筑文化(实践队供图)

图为实践队与梧林传统村落工作人员合影(实践队供图)

童心即沃土,巧手种春风。实践队员秉承学前教育专业所长,以创新环创为犁,在这方文化田野上深耕细作。彩塑番仔楼窗,孕梧林故事;剪纸烧塔火光,跃民俗薪火;盘榕翠根,萦乡梓愁思。童指抚窗问奇,稚眸映火呼欢,文化之芽,已于童趣间萌发,终将在代际的春风里,长成荫庇乡土未来的参天绿荫。

梧林之春,实乃文脉涅槃也。自侨乡根脉深扎,至文旅新枝吐秀;由非遗匠心守护,于现代创新表达,皆见春之至理。春风岁岁,不独醒草木,更苏文化自觉于血脉。今携春讯暂别,异日必衔枝而归,反哺故土!(泉州幼高专“文行四时”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