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丝路连两国,盛夏热浪映初心

发布时间:2025-07-22 14:55:2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盛夏时节,中老跨境铁路在热浪与客流的双重“高温”中迎来暑运大考。这条穿越山峦、跨越国界的钢铁丝路,不仅承载着两国人民的往来期待,更在暑运期间以高效运营、温情服务、创新突破,书写了“一带一路”倡议下跨境交通合作的崭新篇章。当暑运的繁忙与高温交织,中老铁路用行动诠释了何为“民心相通”的桥梁,何为“互利共赢”的纽带,何为“合作发展”的典范。

客流激增见证“一带一路”的民生温度。暑运期间,中老跨境铁路旅客发送量再创新高,中老两国往来旅客络绎不绝。无论是中国游客赴老挝感受东南亚风情,还是老挝民众来华体验中华文化,铁路都成为了最受欢迎的“黄金通道”。数字的背后,是“一带一路”倡议深入人心的生动写照。中老铁路以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让跨境旅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远方”,而是“说走就走的寻常”。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铁路部门针对跨境旅客推出的“一站式通关服务”“多语言导乘系统”“跨境旅游套餐”等创新举措,让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旅客在钢铁长龙上实现了无缝对接。暑运中的每一次跨境出发,都是两国人民友谊的又一次“握手”。

服务升级绘就“流动丝路”的温情底色。高温炙烤下的铁路运营,考验的不仅是硬件设施,更是服务理念的温度。暑运期间,中老跨境铁路以“细节之处见初心”的服务升级,让旅途充满人文关怀。老挝段车站为中文旅客增设的“暖心服务台”,配备翻译志愿者与常用药品;中国段列车为老挝学生提供的“研学专属车厢”,精心设计文化体验课程;针对东南亚气候特点,跨境列车特别配备的“清凉礼包”与“防暑饮品”……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实则构建起跨越国界的“服务共同体”。更令人感动的是,铁路员工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障碍,用真诚的笑容与耐心的沟通,让每一位跨境旅客感受到“宾至如归”。暑运的热浪里,中老铁路的服务温度始终“在线”。

智慧运维筑牢跨境安全的钢铁长城。暑运叠加雨季,中老跨境铁路面临地质灾害、极端天气等多重挑战。但这条钢铁丝路以“科技+协作”的双轮驱动,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中国先进的铁路监测技术,与老挝本土的应急经验深度融合,构建起跨境铁路的“智能安全网”;无人机巡检、地质灾害预警系统、跨境联合调度平台等创新手段,让安全运维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中老双方铁路部门建立的“24小时应急联络机制”,更在突发情况下展现出跨境协作的高效与担当。正是这种“技术无国界,安全零距离”的理念,保障了暑运期间每一趟跨境列车的平安抵达。钢铁轨道上的每一次平稳运行,都是两国合作守护平安的见证。

物流繁荣激活区域发展的“跨境引擎”。暑运不仅是客运的旺季,更是物流的“黄金期”。中老跨境铁路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暑运期间实现了“客运热”与“物流旺”的“双丰收”。热带水果、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货物在铁路上高效穿梭,中老泰冷链班列的常态化运营,更让东南亚的榴莲、山竹与中国的茶叶、电子产品实现“双向奔赴”。这条铁路正从“交通线”升级为“经济线”,从“物流通道”转变为“发展走廊”,为RCEP框架下的区域合作注入新动能。

文化交融谱写“民心相通”的生动乐章。暑运期间,中老跨境铁路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移动舞台”。列车上举办的“中老文化主题日”活动,让旅客在旅途中感受老挝传统舞蹈与中国茶艺的魅力;车站内设置的“文化体验角”,通过VR技术让旅客“穿越”两国名胜古迹;铁路沿线开发的“跨境研学路线”,更让青少年在行走中读懂“一带一路”的故事。这种“润物无声”的文化交融,让钢铁轨道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更是心灵世界的相通。暑运中的每一次跨境之旅,都成为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文化课堂”。

暑运的繁忙终将过去,但中老跨境铁路的故事仍在续写。从高温下的坚守到深夜里的检修,从服务细节的打磨到科技创新的突破,从物流合作的深化到文化交流的拓展,这条钢铁丝路正以永不褪色的“初心”,在“一带一路”的征程中书写新的传奇。当暑运的热浪化作发展的动能,当跨境铁路的轰鸣声化作共赢的乐章,我们相信:中老铁路必将为两国人民的福祉,为区域合作的未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铺就一条通往更美好明天的道路。(广铁集团:熊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