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融合·领航——东北林业大学打造新时代林业工程人才培养“黄金三角”

发布时间:2025-07-23 11:08:0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导语

当“双碳”战略遇上智能制造,当传统林业碰撞数字革命,破解行业发展痛点的“新工科”人才从何而来?东北林业大学林业工程学科给出了答案。以“双碳引领为舵、五链协同为桨、创新驱动为帆”,其构建起林业工程人才培养的“黄金三角”模式,在时代变革中勇立潮头。

追溯历史,1952年东北林学院成立时,森林工业系里的木材工业专业便已萌芽。历经73载风雨兼程,如今它已成长为实力强劲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斩获A+佳绩,汇聚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更涌现出1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在这片创新沃土上,传统木材科学正焕发全新生机。例如,学生们运用纳米技术改良木材,打造柔性电子器件;将木质素变废为宝,制成航天隔热材料;借助AI力量设计智能木结构建筑。从昔日的“跟跑者”到如今的“领跑者”,东北林业大学林业工程学科以创新为笔,书写着教育发展的精彩华章。

一、双碳引领:锚定国家战略,重塑人才培养新坐标

对接“双碳”目标的超前布局

【课程体系革新】

学科在2012年出版了《木材碳学》,全国首创《木材碳学》课程,由郭明辉教授领衔,整合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视角,构建“碳储-减排-利用”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同步开设《生物质能源材料》等前沿课程,配套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资源:《木材人类环境》、《木材学》等(国家一流课程),这些课程为培育木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人才支撑,助力木材加工产业绿色转型。

【学科生态构建】

作为“林业工程”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单位,打造了特色鲜明的“1+3+X”学科集群:

打通“卡脖子”技术到课堂的最后一公里

依托生物质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中心及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学科构建了“政府链-产业链-学术链-创新链-人才链”五链协同的创新体系。聚焦林业工程五大核心领域,系统破解行业关键难题。

通过搭建“校企会”三位一体合作平台(企业+高校+行业协会),在生物质新型材料、木材功能化改良等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李坚院士团队受海洋贻贝粘附机制启发,首创仿生无醛胶黏剂,与山东新港集团共建院士工作站,建成全球首条年产10万吨仿生无醛胶生产线,技术成果已转化为《胶黏剂》课程核心案例,学生参与研发的胶粘剂生产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等。

二、五链协同:打破学科壁垒,政产学研用“五链融合”构建开放育人生态

【政府链:服务地方发展】

•深度参与黑龙江省“十四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编制。

【产业链:校企协同创新】

✓与圣象集团共建“智能家居材料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发的无醛添加地板已实现产业化;

✓开设“索菲亚定制化人才培养班”,采用“1年校内学习+1年企业实践”模式,累计培养约200名毕业生。

【学术链:国际前沿合作】

•与加拿大UBC建立“2+2”双学位项目,近三年联合培养本科生42名;

•通过教育部“111计划”引智基地,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法国、芬兰、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口学术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

•每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选派约20名优秀学生赴海外交流。

【创新链:科技成果转化】

•李坚院士牵头“绿色无醛防水刨花板研发与产业化”技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转化,技术转让金额达175万元;

•张彦华副院长团队研发的“聚乳酸基可降解材料”与企业达到深度合作,项目金额达200万元。

【人才链:供需精准对接】

▶建立“企业导师库”,吸纳20多位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

▶毕业生平均获得2~3个企业offer。

三、创新驱动: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培养

科研反哺教学的“双向赋能”模式

学科团队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木质前沿新材料制造关键技术”项目,已创新性地转化为“科研反哺教学”的实践案例。通过将国家级科研课题拆解为“材料设计-工艺优化-性能测试”等教学模块,让学生在实际科研攻关中掌握全流程技能。这种“真题真做”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产业最前沿技术,真正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衔接。

科研人才培育的“顶天立地”战略

近五年,学科培养研究生发表论文质量创新高,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ure Sustainability》等SCI期刊发表论文累计1100余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3级博士生唐剑夫开发的“高强度高韧性木材薄膜”技术,攻克了传统材料在柔性电子与光学设备应用中的关键难题,其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该研究不仅为木材功能化改良提供了新理论,更开辟了生物质材料在高端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新路径。

复合型人才的“交叉融合”发展

在交叉学科培养模式下,我院研究生在科研创新与职业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行业适配度明显提升:2025届硕士毕业生中,38%进入新能源领域,29%加盟智能制造企业,平均起月薪达12000元,部分优秀毕业生入职知名企业初始薪资高达每月18000元。其中,2021级硕士生金芮西研发的“高活性木质素基电催化材料”突破性地应用于锌空气电池领域,相关成果发表于材料科学顶级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该生凭借此项创新成果获得天津力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优先录用。

结语

在东北林业大学林业工程学科的实验室里,平凡木材正上演着神奇蜕变。它能化作柔性电子器件、碳中和建筑材料,乃至航天器隔热组件。这“点木成金”的奇迹,源于学科秉持“双碳引领、五链协同、创新驱动”的育人理念,将传统林业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培育创新人才,书写行业发展新篇。正如本文第一作者、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郭明辉教授所说:“我们培养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木匠’,而是能够用科技重塑木材未来的‘材料科学家’。”(文/郭明辉、高丽坤、张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