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必修的“群众语言”课
发布时间:2025-07-23 13:56: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群众语言是年轻干部扎根基层的“金钥匙”,然而部分年轻干部却陷入了“语言困境”,理论术语脱口而出,家常话却难张嘴,导致政策传达“隔着一层纱”,工作推进“磕磕绊绊”。唯有让脚步沾满泥土、话语饱含温度,方能在基层沃土上解锁干事创业的新局面。
以情为桥,叩开群众“心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家长里短看似琐碎,实则是丈量民生冷暖的标尺。如果是沟通脱离情感,再华丽的表达也只能是“空对空”。年轻干部需厚植宗旨意识,常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自觉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唠家常,让“情为民所系”成为本能。要主动融入乡土,摸准方言俚语、熟悉民俗习惯,在村头纳凉会、田间插秧时,从“今年收成咋样”“孩子上学远不远”等民生话题自然切入,让交流充满烟火气。更要善讲“贴心话”,秉持“虚心请教、耐心倾听、诚心纳谏”的态度,借助短视频、社区议事群等新载体,把“官话”翻译成“土话”,使语言成为化解矛盾的“润滑剂”,真正叩开群众心门。
以理为雨,润透政策“心田”。政策落地生根,关键在于让群众“听得懂、能认同”。跳出“文件腔”的窠臼,将抽象理论与百姓生活实际“连上线”,是政策见效的核心。年轻干部首先要“吃透”政策,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深入理解政策精髓,做到“心中有数、口中有物”。更要善于转换“话语频道”,把“高大上”的政策条文翻译成“接地气”的方言,运用讲故事、打比方等方式阐明政策逻辑,以谈心式、聊天式的表达答疑解惑,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还可邀请“土专家”“致富能手”现身说法,用“隔壁老李靠产业致富”等身边案例,打破认知壁垒,让政策的温度随着通俗易懂的表达沁入民心。
以干为基,垒实信任“地基”。语言的力量,终究要靠实干来托举。唯有将“嘴上承诺”转化为“脚下行动”,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年轻干部需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敲开百姓家门、蹲在田间地头,在拉家常中倾听诉求,从民生小事里寻找突破口,真正摸准摸透群众的“急难愁盼”。要聚焦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痛点,拿出“解决孩子上学难”“打通断头路”等实实在在的举措回应期待。更要善于激活共治活力,用好社区微信群、村头“议事亭”等平台,变“干部干、群众看”为“一起想、共同干”,让群众的声音成为决策的“指南针”,在实干中不断垒实信任的根基。
掌握群众语言,本质上是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年轻干部只有以“情之桥”连民心、“理之雨”润民生、“干之基”筑信任,方能让政策落地如“春芽破土”般有温度,让工作推进似“磐石夯基”般有力量,在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中,书写出新时代基层干事的精彩答卷。(马关县纪委监委: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