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文山州委:打造“文小青·益路行”志愿服务品牌 凝聚青春公益力量

发布时间:2025-07-24 14:24: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近年来,共青团文山州委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紧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整合各方志愿力量,聚焦重点服务领域,精心打造“文小青·益路行”志愿服务品牌,通过品牌化引领、项目化推进、社会化协同,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从“零散化”向“系统化”、“活动型”向“项目型”转变,让“文小青”的身影活跃在壮乡苗岭,让“益路行”的足迹遍布云岭边关,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6万场次,服务群众超200.9万人次。

构建“1+3+N”品牌矩阵,彰显“文小青·益路行”特色辨识度

依托“文小青·益路行”志愿服务品牌,围绕“服务发展、守护家园、温暖人心”三大方向,细分N个专项志愿服务项目,形成覆盖全面、特色鲜明的品牌体系,让青年志愿服务有标识、有内涵、有温度。

“文小青·助发展”在服务大局中彰显青春担当。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中心工作,组织志愿者扎根一线、建功立业,扩容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全州招募577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扎根边疆”,服务乡村建设、乡村社会治理和卫国戍边等领域,成为边疆发展的“青春力量”。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家燕归巢”“三下乡”“返家乡”大学生7000余名到基层开展支教助学、医疗科普、乡村调研等服务,“三下乡”与“返家乡”志愿者“双向发力”,形成“高校人才下沉+本土青年回流”的服务格局。动员8.8万名青年志愿者“扮靓城乡”,积极参与市容整治、交通引导、文明宣传等活动,助力文山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让“志愿红”成为城乡最美底色。

“文小青·守家园”在社会治理中贡献青春力量。围绕“绿美乡村”“生态保护”“平安建设”等领域,组建专业化志愿队伍,筑牢边疆和谐稳定防线,“河小青”“湖小青”守护绿水青山,组织12.2万余名青年志愿者常态化开展河道清理、植树造林、森林防火宣传,让文山的山更青、水更绿。联合公安、司法等部门,深入村寨、学校开展法律宣讲、禁毒防艾、应急演练等活动,年均覆盖群众20万人次,助力平安文山、法治文山建设。组建1200余人的“文小青·应急突击队”,在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排查、重大活动保障等任务中闻令而动,用青春担当守护家园平安。

“文小青·暖人心”在关爱服务中传递青春温度。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开展精准化、常态化志愿服务,让边疆群众感受青年关怀。实施“希望澡堂”“希望港湾”“希望厨房”“希望图书室”“托起‘心’生命”救助计划、“云南青少年视力保护计划”等项目,惠及青少年30余万名。创新探索实施“研学+”模式,全方位融入红色印记、科技创新、民族团结等内容,带领青少年到北京、上海、西安、哈尔滨及州内探索实践,常态化开展“消防训练营”,金融、医疗、交警等职业体验班,每年惠及学生600名左右。依托12355青少年服务台深入推进“利剑护蕾”专项行动,为困境青少年提供关爱帮扶,“五点半课堂”为流动儿童提供课后陪护,“流动少年宫”“青春启航”“蓓蕾女孩”优质校外教育、青春期教育送教上门,每年惠及学生2.7万名。

创新“多元协同”运行机制,提升“文小青·益路行”专业化水平

打破志愿服务“单打独斗”模式,通过“部门联动、供需对接、队伍培育”三措并举,推动“文小青·益路行”品牌提质增效,让公益服务精准对接社会需求。

强化部门联动,凝聚协同合力。以州委社会工作部为重要协作伙伴,构建“共青团牵头+社工部指导+多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由州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印发《文山州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研究拟定全州志愿服务法规、规章、政策和标准、总体规划、实施意见、行动方案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形成跨部门协同服务格局,统筹推进“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如在社区治理中,由州委社工部提供专业理念支撑,“文小青”志愿者落地执行,形成“专业引领+青春执行”的服务模式,提升服务精准度。

精准供需对接,实现“靶向服务”。联合乡镇(街道)、村(社区)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收集“一老一小”照料、技能培训、文体活动等需求,建立“群众需求清单”,根据需求设计标准化服务项目,通过服务对象满意度测评、社区反馈等方式,优化服务质量,淘汰低效项目,构建“群众点单—团委派单—文小青接单—社会评单”的“四单制”模式,确保服务精准高效。

加强队伍培育,夯实人才支撑。建立“分层分类+持续赋能”的志愿者培育体系,打造专业化“文小青”队伍,对新加入的“文小青”志愿者开展岗前培训,内容涵盖文山州情、服务礼仪、安全规范等,联合州委社会工作部、专业机构开展专项培训,如针对心理辅导志愿者的“青少年心理干预技巧”课程,针对应急志愿者的“灾害救援基础”培训,选拔优秀志愿者参与项目管理、资源对接等能力提升培训,培育能独立策划、执行项目的志愿骨干,带动队伍整体发展。

健全“三项保障”支撑体系,夯实“文小青·益路行”品牌根基

从组织、制度、资源三方面构建保障体系,为“文小青·益路行”品牌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让公益之路行稳致远。

强化组织保障,构建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以“多方联动、上下贯通”为原则,搭建覆盖全域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为青年志愿服务提供坚实组织支撑,将志愿服务纳入全州共青团重点工作清单,定期研究部署、推动落实,加强与文山州委社会工作部的紧密合作,联合开展志愿服务规划制定、资源整合、项目评估等工作,借助社会工作部在社会治理、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与精准度。构建“州—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全州8县(市)均成立“文小青·益路行”志愿服务分队,实现组织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推行“团干部+志愿骨干”双负责人制度,每个重点项目由1名团干部牵头协调、1名志愿骨干具体执行,确保项目落地见效。

完善制度保障,建立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以“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目标,健全系列制度规范,为青年志愿服务提供长效制度支撑。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实施意见》《志愿服务安全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为全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引导志愿服务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建立志愿服务项目评估体系,从服务成效、群众满意度、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估结果作为项目持续资助、推广的重要依据,推动志愿服务提质增效。

夯实资源保障,拓宽发展空间。以“多元整合、持续供给”为导向,拓宽资源渠道,为青年志愿服务提供充足资源支撑。联动州委社会工作部,争取社会公益资金、企业捐赠等社会资源,为志愿服务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依托州委社会工作部的社会资源网络,协调爱心企业、社会组织捐赠志愿服务所需物资,如志愿者服装、活动器材、关爱“一老一小”的慰问品等;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闲置资源向志愿服务活动开放。联合州委社会工作部、专业培训机构开展志愿者能力培训,内容涵盖服务礼仪、沟通技巧、应急处置等基础技能,以及针对“一老一小”、生态环保、社区治理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下一步,共青团文山州委将持续深化“文小青·益路行”品牌建设,以更实举措整合志愿力量,以更优服务回应群众需求,让“文小青”的身影成为壮乡苗岭最动人的风景,让“益路行”的足迹延伸至更多角落,引导广大文山青年在志愿服务中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为文山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公益力量。(文山青年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