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活动圆满落幕 红色种子在童心扎根
发布时间:2025-07-28 09:23:1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2025年7月8日至18日,西安邮电大学赴西安长安区“红色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暑期社会实践队,在西安市长安区黄良街道中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及周边国防教育基地开展了为期11天的系列主题活动。实践队以孩子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故事、游戏与实践,让爱国主义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童心。
用孩子的方式讲红色故事:活动形式藏巧思
为了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实践队特意设计了多层次的活动载体:从生动的故事宣讲,到趣味十足的互动游戏,再到可触摸的实践体验。这些形式各异的安排,像是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的“红色文化导航图”,既符合他们的认知节奏,又能让那些遥远的英雄事迹、厚重的精神内涵,变得可感可知、亲切贴近。
每日晨间国防故事会
每日晨间的国防故事会是孩子们的“必修课”。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草原英雄小姐妹”“小交通员潘冬子”等少年英雄的故事,通过志愿者声情并茂的讲述变得鲜活。孩子们从最初的安静聆听,到后来能主动补充细节、模仿英雄动作,眼神里的崇敬日益加深。
互动游戏让红色教育充满乐趣。“英雄人物角色扮演”中,孩子们分组演绎故事片段,在“猜英雄”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军事地图寻宝”“国防知识闯关”里,大家在寻找“宝藏”、抢答问题的热闹中,悄悄记下了国防知识;“红色歌曲接龙”“红色歌曲抢凳子”让《歌唱祖国》《映山红》的旋律住进记忆。
学折红军帽
国防主题书信写作
实践体验则让红色文化可触可感。国防手作工坊里,孩子们折出的红军帽承载着红色记忆;国防主题书信写作课上,“谢谢你们守护我们的家”等稚嫩笔迹传递着真情;社区劳动中,拔除杂草、分类垃圾的行动让孩子们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队列训练、内务整理教学则让“自律”有了具体模样。
从懵懂到坚定:成长里的红色足迹
成长的痕迹藏在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中,默默印证着红色教育的力量。
从对英雄只有模糊的印象,到能流畅讲出黄继光舍身堵枪眼、潘冬子机智送情报的故事;从团队活动中拘谨地不敢参与,到“军事地图寻宝”时拉着慢一步的伙伴说“一起走”、“国防知识闯关”时小声提醒同伴答案;从“爱国”对他们来说只是个词语,到用歌声、书信、敬礼表达情感——这些变化,都是红色精神在童心扎根的证明。
和志愿者看《长津湖》时,看到志愿军在雪地里坚守阵地,原本喧闹的现场慢慢安静,有的孩子紧抿着嘴唇,有的眼睛里闪着光,这是他们对“守护”最纯粹的共鸣;劳动后看着干净的环境,孩子们露出满足的笑容,这是他们对“付出”的真实理解;队列训练中努力站稳不晃动,这是他们对“纪律”的用心践行。这些瞬间,让“责任”“协作”“家国”这些抽象的词语,变成了孩子们能感受、能做到的行动。
结束亦是序章:红色种子会继续生长
结营仪式上,实践队为孩子们颁发“小小国防卫士”证书,成果巡展中,红军帽、书信、手抄报等作品整齐陈列,每一件都诉说着11天的专注与收获。志愿者们站在展板前,看着那些稚嫩却真挚的笔迹、略显粗糙却充满心意的手作,仿佛又看到了孩子们折红军帽时的认真、写书信时的投入、唱红歌时的昂扬。当镜头定格下志愿者们并肩而立的身影,这张合影不仅是对11天辛勤付出的纪念,更象征着红色传承的接力棒,将在更多地方、以更生动的方式传递下去。
“红色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践队志愿者集体合影
结营的哨声吹过,这些红色印记才算真正走进了成长的路。活动里撒下的种子,会在岁月里慢慢冒芽:《映山红》的旋律一响,可能会记起“抢凳子”时又紧张又想赢的劲儿;翻到英雄故事,说不定会想起自己演黄继光时胸口发烫的感觉。这些记在心里的画面,会变成成长的养分,让“爱国”从听来的词变成骨子里的习惯——有人需要搭把手,自然想起游戏里“一个都不能少”的默契;该担责任的时候,会记起队列训练里“咬着牙也要站直”的坚持。
把这段日子的收获揣在心里,实践队会带着这些感悟继续做国防教育。不追求好看的形式,就凭实在的互动、鲜活的故事、能摸到的体验,让更多孩子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暖,让这份对祖国的爱像泉水、像禾苗,自己流、自己长,在一辈辈孩子心里,成了褪不去的传承。(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