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润心田 青春力量传薪火
发布时间:2025-07-28 09:53:4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7月1日至10日,湘潭大学“红心向阳”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探访开国上将萧克故居、挖掘本土红色故事,为田心村中小学生特别开设红色主题课程,创新乡村红色教育模式,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本土故事激发强烈共鸣
“九十多年前,与你们同龄同乡的少年萧克因读到国家受难的文章而愤慨,用笔在书桌上划出了深深的刻痕。”当志愿者张居正在田心村课堂上讲述这个故事时,整个教室的学生听得格外专注。
这个故事的震撼力来自它的真实性。在萧克故居,实践团成员亲眼看到了那张留有刻痕的樟木书桌。解说员在萧克故居介绍:“当年萧克在深夜伏案苦读时,内心的愤慨使他紧握的笔在桌面划出了这些印记。”
图为萧克故居的正堂全貌。张居正供图
“这些本土真实的红色素材,比课本内容更具说服力。”团队负责人彭新蕾说。相比于遥远的历史人物,发生在身边的红色故事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当志愿者展示战斗英雄肖成文的照片时,教室里响起阵阵惊叹。这位嘉禾县籍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中失去八根手指,回乡后仅用剩余手指学会了木工、电器维修,还组建乐队进行公益演出。
“他的条件那么困难都能做到这些,我们遇到的学习困难又算什么。”一名中学生听后深受触动,这句话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共鸣。
图为志愿者向学生讲述嘉禾红色故事。彭新蕾供图
创新教学模式获得认可
不同于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实践团采用故事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在讲述赤硃硃岭战斗时,志愿者张居正重点介绍了当地村民彭助立家族三代接力守护烈士墓的故事。
“1934年11月,34名红军战士为掩护主力转移在此壮烈牺牲。村民彭助立主动安葬烈士,他的家族一守就是近九十年。”这个延续了三代人的承诺让教室里格外安静,学生们眼中闪烁着敬仰的光芒。
实践团收获丰富
对于实践团成员来说,这次活动同样收获丰富。湘潭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志愿者彭新蕾说:“看到萧克书桌上的刻痕,我对革命先辈的精神有了更深理解。在给孩子们讲课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团队负责人彭新蕾表示:“这次实践让我们认识到,红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要用真实的故事和生动的案例来感化人、教育人。”
创新模式探索新路径
此次“三下乡”活动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实地探访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用本土红色资源开展教育实践。实践团先后探访了萧克故居、南熏亭、临时法庭等红色遗迹,收集整理了大量第一手素材。例如南熏亭,这座明代古亭不仅寄托着村民对安康生活的美好愿望,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曾是地下党秘密集会的场所。1928年,嘉禾县第一个党支部就在这里成立。
图为南熏亭全貌。彭新蕾供图
“每一个故事都是活生生的教材,每一处遗迹都是珍贵的精神财富。”彭新蕾说,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让学生们接受了深刻的思想洗礼,也为红色文化传承探索出了新的路径。
湘潭大学“红心向阳”实践团通过挖掘本土红色故事,创新教育方式,不仅为乡村学生带来了更接地气的爱国主义教育体验,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的平台,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收获。(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