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数启青禾”团队深入灌云县博物馆开展思政教育
发布时间:2025-07-28 10:36: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近年来,随着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何打破学段壁垒、让红色基因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7月17日,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数启青禾”团队赴连云港市灌云县联合灌云县博物馆,开展“追溯家乡历史,筑牢信仰根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活动。师生团队与灌云县20余名中小学生携手走进博物馆,在历史文物与青年担当的对话中,搭建起跨学段思政教育的桥梁。
文物前的“沉浸式”课堂:触摸家乡千年文脉
图为参观博物馆历史故事。金熙珍供图
“大家看这枚汉代铜镜,纹饰里藏着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灌云县博物馆讲解员的生动讲解,让展厅瞬间变成鲜活的历史课堂。青铜器皿的锈迹、明清古籍的墨迹、革命时期的老照片……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中小学生们贴着展柜玻璃仔细观察,时不时掏出纸笔记录,“原来家乡的盐文化从汉代就这么兴盛了!”一名初中生指着“煮海为盐”复原场景感叹。大学生们则化身“历史翻译官”,用数学建模思维分析古代水利工程图纸,“这些沟渠走向和现代灌溉系统的拓扑结构有共通之处。”通过实践团队成员的讲解,让抽象的历史智慧与专业知识碰撞出火花。
图为小学生分享思政教育收获。胡卓川供图
青年声音里的信仰接力:从历史纵深到振兴前线
“‘常州三杰’之一的瞿秋白,青年时代便立下‘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的铮铮誓言。这份以行动照亮他人的初心,与实践团队用数学模型助力乡村教育资源优化的追求,有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交流分享环节,团队成员以江苏红色人物为切入点,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青年对话”,让在场者在历史与当下的交汇中,触摸到文化传承的清晰脉络。
分享间隙,一名小学生踊跃起身,讲述当天思政教育的收获:博物馆里,青铜器的繁复纹路、玉器的莹润光泽、帛书的古朴墨迹……一件件文物静静陈列,却如立体的史书,镌刻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图为实践团队分享常州三杰的故事。金熙珍供图
随后,团队成员又结合苏超赛事的热点,与同学们畅谈体育文化中承载的精神内核——从赛场上的拼搏进取到团队间的协作共生,在解读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引导大家一同探寻其中蕴含的价值力量。
团队成员展示的调研数据图上,基于对灌云县3个乡镇、3所乡村学校的实地走访和数据采集,将当地的师资分布、课程设置等信息转化为直观的数学模型。师资分布通过动态热力图呈现,红色区块表示其中一所学校师生比为1:6.4,表明存在师资过剩。更值得关注的是,调研数据显示,学校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数量存在断崖式落差,五年级尚有64名学生,而新入学的一年级仅8人,生源萎缩的趋势明显。其中课程设置则以网络图呈现,节点大小直观反映课程开设频率,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开设频率达 100%,而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开设频率仅为50%,体育课程开设频率为80%,部分偏远学校的特色课程存在开设不规律的情况。
中小学生们也争相分享感悟。“看到革命烈士的家书,方才知道现在的教室有多珍贵。”一名小学生攥着参观笔记,声音里带着激动,“以后要把家乡故事讲给更多同学听。”现场,大学生与孩子们围坐成圈,让红色基因在互动中自然传承。
图为思政教育大中小学生合影。胡卓川供图
活动尾声,大中小学生共同在横幅前合影留念。这场跨越年龄的思政课,以历史为锚点,以专业为帆桨,让信仰根基在触摸家乡脉搏的过程中愈发坚实。(南京财经大学:李沛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