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暑运,联通“一带一路”

发布时间:2025-07-28 14:35:1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

近期极端天气频发,暑运期间铁路部门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务韧性,在保障出行、推动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不仅展现了铁路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更凸显了其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的非凡意义。

科技护航,保障暑运大考。面对今年暑运预计发送旅客9.53亿人次的庞大客流,铁路部门在加大运力投放的同时,大力升级科技应用。西安站引入AI智能测算与判图系统,如同为车站装上“超级大脑”,能实时分析客流、精准预警,显著缩短进站排队时间,单个安检口日均通行能力提升至5万人次。在应对自然灾害时,铁路应急能力同样经受考验。7月下旬受台风影响,广铁集团管内广深城际、广珠城际等多条线路列车停运。铁路部门迅速响应,组织技术力量排查线路设备安全,同时为滞留旅客提供物资保障和秩序维护,并在天气好转后有序恢复运行,最大限度保障旅客权益。

“一带一路”的钢铁纽带。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图景中,铁路作为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正成为促进互联互通、贸易繁荣与文化交融的“钢铁动脉”。该倡议旨在传承丝路精神,深化与共建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构建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而铁路,正是实现这一愿景的核心纽带。

中老铁路:共建共享的典范。中老铁路是成功实践的生动注脚。这条铁路彻底改变了老挝“陆锁国”的交通困境。开通运营后,货物运输成本显著降低、效率大幅提升,老挝的农产品、矿产品得以更便捷地进入国际市场,有效推动了当地资源开发和产业升级。同时,铁路也吸引了更多中资企业赴老投资,带动了就业增长和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数据显示,铁路开通后,老挝对外贸易额和关联产业就业人数均实现显著跃升。

互联互通的深远影响。铁路工程建设极大地缩短了共建国家间的时空距离,深化了彼此联系。中欧班列便是明证,其开行数量持续增长,运输货物品类日益丰富,从电子、机械到服装、食品,宛如穿梭于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有力促进了中欧贸易畅通。不断完善的铁路网络也便利了人员往来,商务、旅游、学习交流日益频繁,增进了人民间的了解与友谊,为“一带一路”夯实了人文基础。

技术引领,赋能建设。中国领先的铁路建设技术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桥梁建设、隧道挖掘、高铁技术等领域,中国团队将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带到共建国家。面对复杂地质条件,中国技术能有效攻克难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例如,在穿越复杂山川河流的铁路建设中,中国的高效桥梁与隧道技术不仅保障了工程进度,也为当地培养了专业人才,促进了技术转移。

铁路,特别是融合了“新基建”理念的现代化铁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促进共建国家经济发展、实现高效互联互通的基础骨架,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这条由科技与钢铁铸就的“动脉”,正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沿着高速轨道,驶向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文:李仕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