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龙腾岐水”青年突击队探寻非遗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29 09:23:3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岐江河上,鼓声震天,桨影翻飞。当数十条龙舟如游龙般蜿蜒竞渡时,岸边一群年轻人正操控着无人机、架设着固定机位,用镜头捕捉这场延续八百年的文化盛宴。他们是来自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的“龙腾岐水”青年突击队,这支由数字媒体技术、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组成的队伍,已连续三年扎根中山石岐,以青春之力为龙舟非遗传承探寻新路径。
溯根脉:从历史深处读懂“龙舟之魂”
“龙舟是传承下来的文化,它就像村里的根脉一样。”中山市龙舟协会秘书长卢展业的这句话,被突击队成员反复记在调研笔记的扉页。今年5月28日,团队再次走进龙舟协会,与卢展业展开深度对话,为今年的实践活动锚定方向。
作为连续三年深耕该领域的团队,队员们早已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记录。他们带着前两年积累的史料梳理成果,聚焦“龙舟如何成为村落精神纽带”这一核心问题,从卢展业的讲述中剥离出石岐龙舟与当地宗族文化、民俗传统的深层联结。“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竞技属性,石岐龙舟更像是村落的‘文化身份证’,从游龙路线到竞渡规则,都藏着先辈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社群的凝聚。”团队负责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小敏解释道。
这种对历史的深度挖掘,为后续的记录与传播奠定了扎实根基——他们知道,镜头里不仅要拍龙舟竞渡的震撼,更要捕捉那些藏在鼓点里、木纹中的文化密码。
团队访谈中山市龙舟协会秘书长卢展业
留真容:用专业技术定格“水上飞龙”
6月2日,石岐传统游龙活动如期而至。今年,突击队的拍摄设备清单上新增了4K高清摄像机和多轴稳定器。“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记录,更是用数字技术为龙舟文化建一份‘动态档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小顺一边调试无人机参数,一边介绍。
当天,固定机位捕捉龙舟竞渡的细节特写,无人机从百米高空俯瞰龙舟阵列蜿蜒数里的壮阔全景,运动相机则被固定在船身,记录下桨手们肌肉紧绷的发力瞬间与同舟共济的默契眼神。团队计划将这些素材后期剪辑成多维度影像作品:既有供龙舟文化入校园活动的全景纪录片,也有适合新媒体传播的“一分钟看懂龙舟结构”短视频,让不同受众都能感受到龙舟文化的魅力。
访匠人:在刀痕里触摸“一木一魂”
6月10日,突击队来到黄健煜的工作室。这位中山市龙船头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正用祖辈传下的刻刀雕琢着新的龙头。工作室里,泛黄的图纸、磨得发亮的刨子、形态各异的龙头模型,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非遗传承图景。
“太爷爷是木匠,家传中断后,我跟着爷爷的同门师兄弟重新学艺,才接回了家族的‘龙魂’。”黄健煜的讲述让队员们深受触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小敏立刻意识到,这样的“传承断而复续”故事,正是非遗生命力的鲜活注脚。
团队计划用微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黄健煜的工作日常:从选木、放样到精雕细琢,每一步都严格遵循古法。镜头特意聚焦刀柄上的磨损痕迹——那些深浅不一的凹痕,将被后期制作成“时光切片”,与新刻龙头的纹路形成对比,直观展现“一木一魂”的坚守。他们期待这部微纪录片能被当地收录,成为龙船头制作技艺的重要影像资料。
团队在龙舟工作室合影
入村落:在桨声中续写“传承新篇”
7月2日,突击队兵分三路,走进张溪、南下、员峰三个村落。在与龙舟队负责人、队员的面对面交流中,他们不仅听到了老一辈“划龙舟是一辈子的事”的坚守,也捕捉到年轻队员“想把龙舟文化做成国潮文创”的创新想法。
“握桨要稳,发力靠腰,节奏要跟紧鼓点……”在员峰村龙舟训练场上,队员们跟着老桨手学起了划龙舟。从平衡控制到团队配合,切身实践让他们更深刻理解“龙舟精神”并非抽象概念——而是每一次挥桨中凝聚的团结与拼搏。
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知识,团队还为村落提出了“龙舟文化活化方案”:建议将游龙路线与乡村旅游结合,开发“龙舟主题研学路线”;把龙头雕刻元素融入村落文创设计,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他们希望这些建议能被部分村落采纳,成为“百千万工程”中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团队在“百千万工程”大学生青年突击队行动优秀案例成果展现场展出文创设计
续薪火:让青春成为传承“摆渡船”
三年深耕不辍,即便创立团队的师兄师姐早已毕业,这份对文化传承的热忱仍在延续——优秀的师弟师妹们稳稳接过接力棒,让青春力量成为非遗传承的鲜活纽带。凭借扎实的实践,这支青年突击队先后获得广东省重点团队、中山市“百千万工程”大学生青年突击队优秀项目、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贡献青年智慧,计划推动所拍摄的龙舟影像资料纳入当地文化馆收藏序列,结合当地龙舟文化故事创作短视频,推进“龙舟文化进校园”活动向更多中山中小学延伸,让石岐龙舟文化在更广阔的平台上焕发生机。
团队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现场合影
“我们不仅是记录者,更是传承的‘摆渡船’。”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中写道。当岐江河的鼓声年复一年响起,这群年轻人用专业能力架起了一座桥——一头连着百年的文化根脉,一头通向更广阔的传播未来。
团队调研合影
正如黄健煜在访谈结尾所说:“龙魂不灭,只要有人愿意接棒,龙舟就永远能在岐江河上破浪前行。”而这支青年突击队,正是当下最坚定的“接棒人”之一。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梁志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