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农村集体“三资” 守好群众“钱袋子”
发布时间:2025-07-30 10:13:5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吴一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基层治理根基。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纵深推进,一些地方“三资”底数不清、监管缺位、流失严重等问题凸显,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拦路虎”。规范“三资”管理需坚持“查、改、治”贯通发力,让每一分集体资产都在阳光下运行。
摸清家底,是扎紧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第一道闸门的总开关。监督检查发现,村集体固定资产未登记入账、坐收坐支、合同不规范等共性问题,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风险隐患。这些问题根源在于底数不清、责任不明,筑牢“三资”安全防线,必须从源头着手。要摸清资产资源底数,对村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进行再清点、再盘查,不留死角。建立健全规范、明晰、动态更新的资产资源台账,确保每一笔资金流向清晰、每一项资产权属明确、每一份资源状态可查,实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要强化监管,严管村级“一把手”权力运行,压实其在“三资”管理中的首要责任,加强对村级干部的全方位培训,定期开展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和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的纪法意识、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
随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集体资金往来多元化、资产利用多样化、资源开发产业化趋势明显。从近年查处的农村集体“三资”领域典型案例来看,底数不清、责任不明等共性问题,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风险隐患。对此应紧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等重点环节,强化日常监督。
一方面,要压实主体责任,明确乡镇(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村级组织的监管职责。另一方面,要创新监督方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村务公开、民主评议、专项审计等方式,推动监督下沉落地,结合村级“四议两公开”流程监管、小微权力运行等具体内容,制定村级监督流程图,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规范化、透明化水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坚实基础。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问题的背后,在于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不足。因此,强化建章立制、扎紧制度笼子,是推动问题整改落实、实现长效治理的关键所在。要聚焦当前管理中暴露的突出短板和风险隐患,推动行业主管部门逐条逐项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明确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小微权力清单,系统构建覆盖“三资”管理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周期的监督管理制度体系,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
农村集体“三资”管得好不好,直接关系乡村振兴的成色和群众的获得感。唯有将严密监督、精准管理、刚性制度相结合,织密“三资”防护网,才能守好集体“钱袋子”,为乡村全面振兴保驾护航。(文山市纪委监委:吕玉潇)